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马友友:会一种乐器就像多了一双眼睛或耳朵(图)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11月17日09:20

马友友昨日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讲座,他风趣幽默的演讲和表情引来听众阵阵笑声。刘力勤郭康清摄
马友友昨日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讲座,他风趣幽默的演讲和表情引来听众阵阵笑声。刘力勤郭康清摄

  今晚,首次莅临广州的著名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将为羊城观众献演德沃夏克的作品,为本届广东亚洲音乐节画上句号。昨日,马友友赴星海音乐学院开讲大师课,这位身兼法式浪漫、美式幽默和中国式谦和的音乐大师一展“国际化”风范,令无数听众为之倾倒。

  慕名而来的师生和乐迷昨日将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挤得水泄不通,这位16次荣获格莱美大奖的华裔音乐家人气之鼎盛,绝非虚言。一开场,马友友的诙谐和开朗就令不少人大感“意外”,他受邀留下指模,按完手印时,开玩笑地称自己“好像被警察局抓了,不得已留下指纹证据”。在介绍合作10年之久的音乐家吴彤时,他不忘幽默地调侃一句“吴彤吹笙,我吹牛皮!”当他听说一位同学名叫“马笑”时,立刻深切“关怀”道:“我失散多年的弟弟啊,父母还好么?”

  然而大师课一开讲,马友友立即回归古典音乐家的严谨认真,他针对四组同学演奏中的瑕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演奏音乐就是要让观众在精神上有所收获,拉弦时的思维不能仅停留在曲谱上,还要想象自己真的就在爬山,山上有石头、树、鸟语和花香,甚至还跑到河边快乐地捉鱼,这样你拉出来的音符就会跟着你跳动起来。”

  马友友还风趣地比喻说,演奏过程中的“紧张———放松———紧张……”就类似一个害羞的女生说“他喜欢我么———也许吧———请再说一次吧……”把这些过程连接起来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马友友模仿女孩的动作,故作羞涩的姿态,引来一片会意的笑声。

  在学音乐的态度上,马友友强调“执着”的精神,要强烈地追求并热爱音乐,“就像我们小时候很爱吃冰激凌,就天天想着它、念叨着它,不懈为之努力。”马友友几乎在世界所有著名音乐大厅开过独奏会,当被问道怎样克服紧张心理时,他说:“要用自己的心去演奏,把音乐变成一种戏剧、生活,甚至生命,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你的诚意。特别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情,表演最忌想自己每个音符演绎得是否准确,一害怕眼睛就不自觉地往下看,那样连自己的正常水平也发挥不了。”

  “我妈妈是广州人,这里的食物好吃得不得了”

  南方日报:这是您第一次来到广州,请问您对广州这座城市有什么印象?

  马友友:我妈妈是广州人,我一直想来广州看看,却没有机会。这次来,我很高兴,广州非常美丽,特别是珠江两岸的风景、建筑,更别提“吃在广州”了,这里的食物好吃得不得了,昨晚我们吃了“乳鸽”,很好吃。广州人也非常热心,我很喜欢这里。

  南方日报:您现在是蜚声世界、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华人音乐大师,您是怎么看待音乐的?

  马友友:我一直觉得音乐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礼物,作为一个音乐家,我的责任是向人类“报告”自然万物传递的讯息,描绘我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向人们描绘我的心灵。我已经越来越老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多不同,有了孩子之后更是如此,所以我想为同在一个地球上的人们多传递来自自然界的“礼物”———音乐。我希望听众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看到我的心意。

  我一直觉得音乐和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比方说小时候我也曾很顽皮,明天要考试,头一天才想起要去温习,结果一考试完就什么都忘记了。音乐也是这样,如果今晚演出结束后,第二天听众便什么都不记得了,那是没有用的。好的音乐和教育一样,不仅要让人记得,还要让人学会通过它们去自我探索、发展,达到更为完善的目的。

  “亚洲人怎样理解西方音乐?现在没有人会问这种问题了”

  南方日报:大约30年前,在您成名之初,那个时候华人音乐家还没有多少“向世界发声”的机会,很少有人可以像您一样,得到全世界普遍的认同和尊崇。而现在这个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请问您是否认为,如今从事古典音乐的东方人、亚洲人,已经摆脱了文化、地域、身份认同上的障碍,真正和西方音乐家并驾齐驱?

  马友友:首先得说明,我不是第一代在世界上代表华人“发声”的华裔音乐家,你提到的这种改变是真的,我也由衷为此感到高兴。30年前,我去欧洲演出时,还不断被问道,“你是一个亚洲人,你怎么可以理解西方人的音乐?”但现在,已经没有人会问这种问题了。因为科技在进步,时代在改变,现在不论你是西方人、东方人,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加上科技的辅助,去了解和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掌握古典音乐作品的内涵。

  “假如你会一种乐器,就好像你比别人多了一双眼睛或耳朵”

  南方日报:如今在中国专业音乐学院里求学的孩子数不胜数,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将音乐作为职业追求而不仅是作为爱好的。但在他们毕业之后,或许只有1%最拔尖的人才有机会继续留在舞台上,绝大多数人都会从事与音乐无关的职业。您怎么看这个现象?对于那99%的孩子,您是鼓励他们继续往专业路子上前进,挤进那幸运的“1%”呢,还是劝他们接受现实的残酷?

  马友友:我想说,假如你会7国语言,你是不是一定要将翻译作为自己的“事业”呢?不必然,对不对?起码你可以走遍全世界,很随意地和沿途的人们聊天、交流,这就是会多国语言的好处。我知道,学音乐的孩子是必须面对激烈竞争的,但是学音乐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把音乐作为一项“事业”,而是在于音乐对生活的意义。

  假如你的专业是音乐,或者说你会一种乐器,这就好像你比别人多了一双眼睛或者耳朵,多了一个感受世界、吸收讯息的渠道。你会比别人看得更远、听到更多、感受也丰富得多。何况现在我们不是常说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吗?音乐最大的长处就是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能力,而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接近的,学音乐的孩子,学新知识特别快,联络、沟通能力很强。所以,我希望孩子们学音乐的目的不是要把它当成一份事业,而是当作世界给你的一个礼物。

  南方日报记者郭珊

  实习生唐蓓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