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全国各地新一轮物价上涨 > 10物价上涨消息

市民超市小票上寻涨价轨迹 一顿饭变两顿吃(图)

来源:新文化网-新文化报
2010年11月22日01:38
  在很多消费者眼里,认为超市的购物小票并没有多大的价值,留着没用,甚至看也不看,随手一扔。而在物价的轮番上涨后,却改变了购物小票的命运,消费者开始仔细地琢磨核对每张购物小票,想搞懂到底哪些商品涨了,都涨了多少?从去年到现在,为啥同样的100元钱“购买力”却不一样?超市以必需消费品为主的商品结构对CPI的变化敏感度也在逐渐显现。

  昨日,有消费者称,原来到超市100元买的东西一个大袋子装不下,现在100元买的东西一个中袋都装不满。通货膨胀的压力虽然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不一,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结构正在暗暗发生着改变,本报记者通过对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进行采访,从中可以看出超市小票上的涨价轨迹……

  年轻人:开始购买袋装本地酸奶

  每周都要和妻子去超市购物的市民李先生,对物价的关注度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的分配。

  “原来媳妇每月零花钱900元,我的零花钱600元,家庭公共购物资金500元,现在完全打乱了,公共购物资金1000元都打不住,原来每周去超市我们都买大杯装的果粒酸奶,现在彻底不喝了,改成袋装的本地酸奶了。单这一项每周就能节省40多元。”李先生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都去农贸市场买青菜和水果,只在超市买肉、蛋、奶和日化类用品,而且开始关注家庭用的特惠装。

  李先生的购物小票:

  本地某品牌袋装酸奶3袋3×5.5=17.5元;某品牌香皂特惠装3块11.8元;某品牌洗发水家庭用1升装56.6元;牛腩1.2公斤38.5元。总计:124.4元。

  中年人:到超市主要买日用品

  家住长春高新区的贺女士,经常光顾家附近的沃尔玛大型超市,但是她买的东西在发生变化。

  “以前我去超市买东西,不会考虑价格,见到什么好东西就忍不住买,一般一周去一次都会买一大车东西,一结账,没有一两百元下不来。”但是昨天,记者看到她只买了五样东西。

  “现在啥都涨啊,卫生纸,去年我买这一袋才21元多,今年涨到28元一袋了,打完折还25元多呢。”贺女士说,现在她买东西也会货比三家,比如超市多少钱,农贸市场多少钱,早市多少钱,比来比去,感觉蔬菜、水果市场价格差距较大,日用品价格差距较小。而且同样商品,超市和超市之间价格也不一样。

  贺女士的购物小票:

  卫生纸:25.6元/袋;橘子:3.4元;牛奶:4袋5.6元;厕洗液:13.3元;保鲜膜:17.9元/3捆组合。共计:65.8元。

  老年人:去超市次数少了很多

  已经有一周没去超市购物的赵大娘,昨天破天荒去了趟超市。“要不是周末儿子、儿媳要回来,我都不去超市买东西了。”赵大娘家住在朝阳小区,和老伴每个月共四千多元的收入,俩人日子过得也挺滋润。但是自从今年下半年物价开始疯狂上涨以后,他们也开始过起紧衣缩食的日子。

  “以前我们俩买东西几乎都在超市买,而且啥好买啥。去年这时候,黄瓜、柿子都没断过。但是今年不行了,啥都涨,感觉钱越来越毛。”为了减少开支,赵大娘和老伴开始习惯早起去早市买菜。去超市购物的次数由每天一次变成每周一次,甚至时间更长。周末儿子、儿媳要回家,得买点好东西,于是再次光顾久违的超市。

  “现在的东西真太贵了,绿豆糕去年才七八元一袋,今年涨到13元了。香菇去年一公斤才8元,今年一公斤都涨到17元了。”赵大娘说,现在她买菜几乎都是去早市,而且还是在早市快散时才去。

  “早市快散时,价格每公斤能便宜0.8元到1元呢。就说萝卜吧,早市刚开始时,卖5元/公斤,快散市时能降到4元/公斤,最低时能降到3元/公斤。”

  而且为了减少开支,家里的主要菜谱,开始压缩了。“原来一顿饭可能要炒上个两三个菜,现在就炒一个了。人老了,得攒点钱养老,现在钱这么毛,得节省点花。”

  赵大娘的购物小票:

  五花肉:18.92元;玉米面:3.31元;一袋绿豆糕:13元;杏鲍菇:8.48元;香菇:3.08元;火腿:3.2元;泰橘:19.9元。共计:69.89元。

  来自超市管理者的观察

  尴尬

  物价上涨了很多

  超市营业额却没涨

  “说这话有点别扭,近两个月来,我超市已开始执行新的营业额计划了,总部要求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单店营业额每月增加10个百分点,其实比起部分常用商品的涨价幅度来说应该能够达到这个指标,可是我们店却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营业额仍然非常平稳,没有上涨的迹象,这点令人很头疼,到底啥原因,我们也在找。”昨日,长春市某大型超市的王经理向记者透露。

  其实作为消费者而言,现在很多商品都从购物车里的常用商品变成了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比如餐后的五香瓜子、开心果等坚果类食品,牛肉干、膨化食品、饼干以及高档果汁等;蔬菜和水果的销量也在下滑。”王经理说。

  现象

  米面油特价遭疯抢

  蔬菜水果销量在下滑

  在超市里也有特别受消费者喜爱的商品。“只要是有特价的米、面、油,不出一上午时间,肯定要补货,有的消费者一次购买两购物车的豆油,我们一度为此出现了限购措施,在10月中旬前后,每人限购两桶特价豆油。”某超市相关人士表示。

  相对于生活必需品米面油的特价,此时上涨凶猛的蔬菜和水果的销量就不尽如人意了。“虽然部分蔬菜和水果品种的价位不高,但购买人群也相对来说在不断减少,倒是超市里的特价苹果10元/公斤和3.8元/公斤的特价水晶梨销售得快,除此之外,其他价格稍高一点的水果都不行,蔬菜和水果的销量至少同比下降两成左右,很多人都开始选择在流动商贩或是农贸市场购买蔬菜和水果,这给超市管理者带来很大的压力。”该人士告诉记者。

  对比

  肉和青菜价格上涨之后

  原来做一顿的现在做两顿

  该超市人士指出,超市以必需消费品为主的商品结构对CPI的变化敏感度逐渐显现,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更大。

  “一方面,营业额趋势没看出上升,另一方面,销售商品的数量在呈现下降趋势。我们也私下与普通购买者进行过沟通,在我们小范围调查的消费者个体中,有人表示,物价上涨后,原来做一顿的肉和青菜现在做成两顿。而且,到目前为止,通胀对普通人的影响仍在继续。”

  本报记者 邹智威 胡晶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