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公车改革失信于民 取消干部专车无关痛痒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0年11月23日01:51
  本报特约评论员

  据报道,针对民革中央于今年3月提交的《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国家发改委已做出回复,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据悉,在公车改革优化方案中,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等建议尤为引人注目。

  厅局级干部取消专车后如何用车?该提案提出,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公务员取消专车改发车补,是目前公车改革几大模式中的一种,对此我们并不陌生,广东、浙江等地早也开始局部试点,但若论改革涉及到的行政级别之高,这一次还是前所未有。发改委若能促成此项改革,无论如何都会给企盼改革的公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

  不过,与以往的车改举措一样,公众不可能对此寄予厚望,原因无他,实则公车改革早已承受着失信于民的道义谴责。如果从1994年出台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中国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7个年头,然而现实是,迄今为止,中国的公车制度一直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触动,反而是公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有学者甚至认为,就一个具体事项的改革来说,这也许是最漫长的改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公车改革在部分地区试点时还不乏激进的创新之举,但遗憾的是,在具体实施中,它们几乎全部遭遇被异化乃至变本加厉的尴尬。就以公车货币化改革为例,通过部分地区的试点,公众最后发现公务用车的数量是减少了,但公务员用车的花销却没有减少,在个别地方,车改补贴由于额度巨大成为变相的涨福利,甚至带来了新的腐败现象,例如借车给官员用成为一种新的行贿方式。

  事实上,无论是公车货币化,还是时下讨论颇多的公车集中管理,公车改革的政策目标似乎只是减少公车的总体数量,最本质的目标,即如何减少公务员不当开支反而被有意无意地掩盖起来。公众对公车改革之所以如此焦灼,绝非仅仅源于公车本身,实则是以公车滥用为代表的日益膨胀的行政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公众企盼的改革换来的只是公车数量减少、公务开支增加,那么公车改革本身就没有任何正面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承认这一点,公车改革就不一定非得与公车数量存在必然关系。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公车只有三分之一是公用,三分之一是领导私用,剩下三分之一是司机私用,如果能够将公车的使用情况公之于众并引入公众监督,减少三分之二的公车滥用,在可操作性和政策效果上肯定不亚于减少三分之二的公车数量。遗憾的是,目前各地推广的GPS公车监控系统,只限于政府内部监督,并没有向公众开放。

  这就是说,公车改革只要不伤及到日益膨胀的公务开支,那么即便它有再多的模式和创新,也无法对中国公车制度带来根本性的触动。公车改革无法触及中国公车制度的原因很明了,用人大代表叶青的话讲,就是必须承认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然而,改革的阻力真的无法克服吗?

  公车改革不涉及到“饭碗”问题,涉及到“饭碗”问题的国企改制都能大刀阔斧,涉及利益面较小的公车改革却能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原地踏步,难道仅仅因为它伤及到的利益群体是官员而非民众?公车不是生活必需品,失去了它,政府各项工作的日常运转不会受到致命影响,如果改革的主导者对利益的失去敏感至如此境地,遑论那些更为复杂的、触动到更大利益关系的改革?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车改革或可看做一个风向标,人们可以通过它丈量改革的主导者们在推进各项改革议题上的诚意。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