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制造正走向中国创新 吸引大批科研人员回国

来源:青年参考
2010年11月23日17:10

  吸引大批科研人员回国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新”

  作者 Shirley S. Wang

  译者 古雷

  在美国的联邦研究中心——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8年之后,细胞生物学家俞立2008年决定回到祖国,后来,他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约8万名在西方留学的中国科学家回国,进入学术机构或企业,俞立博士就是其中之一。咨询机构摩立特集团近日发布报告预测,今后10年,归国人员将有增无减。报告还说,在当前中国政府和私营企业均大力投资的情况下,这一趋势将有助于中国在2020年成为全球医药和医疗业的“领头羊”。

  关注医药行业的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公司称,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预计2011年销售额将增长25%,超过500亿美元。但直到最近,这个领域的创新都来自西方。

  摩立特集团亚洲生命科学业务主管、上述报告的作者乔治•贝德说:“我想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界将要改变,而中国将在很多方面(包括生命科学创新)成为领先者。”

  中国正通过各种努力打造科研实力,而吸引研究人员回国就是途径之一。两年前,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千人计划”,目标是在今后5至10年引进2000名科学家。

  从整体科研水平来说,中国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而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阻碍中国科研进步。中国依然没有一家研制自创产品的大型全球医药企业。中国的科研受到程序问题和造假行为的困扰。贝德先生说,根本性的文化转变,比如摒弃主要以人情来决定科研拨款的做法等,将关系到中国能否取得创新进步。

  对于留美理科学生来说,美国的大学仍是最有吸引力的。但要他们留在美国却越来越难。俞立就因为觉得中国的科研机会好于美国,而回到中国。他的大型实验室从不缺学生,政府和学校下拨的研究经费几乎没有限制,这使他能加快研究进度。俞立说:“我认定在中国有更好的机会。在中国,万事皆有可能。”

  华绍炳则是在创业精神的召唤下,时隔20年后回到中国。他1986年公费出国,在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说,当时中国国内对生物医学研究“仅仅是听说过”,去美国念书被认为是一种机会,也是必要的一步。华绍炳说,对很多人来说,在美国工作存在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这意味着,他们要比美国本土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回国就没有这种障碍,另外还有政府支持,这都是吸引人的地方。

  华绍炳说,中国的目标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新”。

  (美国《华尔街日报》)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