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24日电 (记者 童静宜 实习生 赵小燕)中国蜂行业今年可谓风波不断。继不久前蜂蜜被曝掺蜜精等勾兑后,近日被业内誉为“紫色黄金”的蜂胶又被推到风口浪尖,有报道称中国蜂胶市场近9成为假货,一时舆论哗然。行业专家表示,假蜂胶横行,蜂农和蜂行业都很受伤,而技术受限是这一问题持续长达十余年的主要原因。
树胶当蜂胶 一场长达十年的行业骗局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树胶),混入其上腭腺、蜡腺的分泌物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因其具有增强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而倍受推崇,但其产量却很有限。有数据显示,一个5~6万只的蜂群一年只能生产蜂胶100-150克,蜂胶也因稀而贵,被誉为“紫色黄金”。
但近日“紫色黄金”遭遇了尴尬。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每年实际的蜂胶销量近1000吨,而中国蜂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小川表示“我国年产蜂胶350吨”,两者之间有近650吨的出入。
据报道,这650吨是被“潜规则”了,“树胶”冒充“蜂胶”,长期霸市。该报道称中国蜂胶市场近9成为假货。对此,赵小川表示没有做过相关统计,不能做相关评价。
而据记者了解,涉及制假的企业从1998年就开始拿树胶当蜂胶,这个潜规则已在蜂胶行业内潜伏了十余年,甚至成了医药公司共识。本次被曝光名单中,甚至涉及中国蜂行业协会多家会员单位,而浙江全金药业等知名制药公司等悉数在列,树胶变蜂胶几乎成了一场行业骗局。
参与《蜂胶国家标准》制订的我国知名蜂产品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胡福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部分蜂产品企业利用树胶假冒蜂胶问题,“有些是出于自我保护,别的企业在做,成本低,他们就跟风。”
胡福良曾经和他的博士生们一起利用自己发明的检验技术对市面上的蜂胶产品做过检测,而对检测所得假蜂胶比例问题,胡福良教授显得很保守,“只能说较多。”
芦丁:蜂胶中的“三聚氰胺” 树胶如何能充当真蜂胶不被识破?一场行业骗局为何十年后才被拆穿?
原来,蜂胶制假者利用“蜂胶来源于植物树枝”这一原理,采集杨树树皮、叶等加入水进行压榨和熬煮,取得粘手的树胶,而其与蜂胶在外观、气味上等极其相似,感官上难以辨别。
尽管通过此种手段提取的树胶在外观上与蜂胶基本无异,但它并不含黄酮——一种蜂胶含有的并且是有关部门检测时的质量指标物质。于是制假者在树胶中加入人工提取的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芦丁,这恰与假劣奶粉为过氮成分检验关就添加三聚氰胺的手段类似。有些假蜂胶产品甚至还堂而皇之地打出“选蜂胶看黄酮”、“蜂胶黄酮含量越高越好”之类广告蛊惑消费者。
据胡福良介绍,黄酮是目前我国对蜂胶检测的主要质量指标,真蜂胶中含有包括芦丁、槲皮素在内的100多种黄酮物质,统称为总黄酮。但目前我国对蜂胶的检测以检测“芦丁”含量换算总黄酮为主,称为“芦丁法”,也有部分检测“芦丁”和“槲皮素”两种成分。
“由于检测成分单一,制假者就有可趁之机,他们利用人工合成的芦丁和槲皮素,计算好成分,来替代本来应该是蜜蜂合成的动物性黄酮,有关部门在检测时是无法做出判别的。”胡福良表示,技术性问题是这场骗局得以维持十余年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很纯熟的检验蜂胶的技术。
胡福良同时表示,在和他的博士生们一起推广检验蜂胶的新技术时,“受到了一些阻力,主要是一些蜂产品企业家们,但目前我们已经申请了专利。”
蜂胶难养价低 专家为蜂农愁替蜂行业忧心 中国蜂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小川表示,“利益”是假蜂胶制造商们背弃行业诚信的最大驱使。据了解,蜂胶目前的市场价格是每公斤800元左右,而杨树树胶则是60元左右,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制假者带着树胶在蜂胶市场疯狂横行十余年。
而对国内市场供应真蜂胶的蜂农们恐怕早就被假树胶长期霸市伤透了心。江山市一位蜂农王强(化名)向媒体表态,蜂胶本身产量低,又因其对温度极其敏感难以处理,加之价格偏低,自己和身边近千户蜂农已经不愿再生产蜂胶。
“假蜂胶事件中真正受苦的做蜂胶的蜂农们,他们的盈利太低,目前中国蜂胶价格与其价值相比是不相称的,韩国市场上的蜂产品价格是中国市场的8倍。”胡福良分析,如果没有假蜂胶,而市场需求仍然是现实存在,蜂农们辛苦养的蜜蜂生产的蜂胶价格自然就会提升了,有价有市才是一个良好的蜂胶市场应有的状态。
“假蜂事件胶加上之前的蜂蜜掺假问题,确实给蜂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胡福良表示自己很心痛,“但我们更希望这对行业来说是一次涅槃,整治掉那些制假企业,蜂农们才能有出路,整个行业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已介入调查 记者昨天从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官方网站获悉,由于浙江省内的浙江全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涉及此次蜂胶产品质量问题,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已于22日下发紧急通知,加强对该省所有以蜂胶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企业的监管,并将对所有蜂胶产品进行抽样调查。
对于此事件的进展,中新网记者将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