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大清华分别组建招生联盟 争夺生源引发热议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11月26日15:46
高考路上的“劫道军团”

  “北约”“华约”这一对冷战时期大国对峙的词汇在今天被网友们用来形容中国高校间的生源争夺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真是非常贴切。

  11月19日,清华大学等学校对外宣布,继去年清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5所学校在自主招生选拔中开展合作之后,今年,“五校联盟”扩展至“七校联盟”浙江大学加入其中,之前盛传将同北京大学合作的中国人民大学,也确定入“盟”。

  11月21日,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七所知名高校同时在官方网站上公告,2011年将联合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

  由于两大“结盟”的知名学校分别包括两大状元掐尖高校清华与北大,取清华的“华”与北大的“北”,网友戏称“中国高校自主招生进入"华约"与"北约"的对抗时代”。

  掐尖之战:新瓶装旧酒?

  某知名门户网站调查显示,在3181名参与投票的网民中,认为高校间的自主招生联考为名校之间的高考生源掐尖儿战的,有1714人,占总投票人数的53.9%;认为减轻考生负担,降低考生应考成本的,仅有501人,仅占15.7%。

  某考生参加了2010年的“五校联考”自主招生,考试成绩还不错,先后取得了清华大学的10分加分和上海交大一本线录取且满足第一志愿的优惠。考生和家长反映,考不好难受,考好了也会犯难:因为按现行的自主招生政策,考生只能与一所大学签订自主招生优惠协议。在这两所名校间舍弃一所,真的称得上是一种“甜蜜的烦恼”。

  最后,冲着上海交大可满足第一志愿、冲着上海这座城市,考生一家选择了上海交大。可是,这位同学的“烦恼”并未就此结束,反倒接踵而至:他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中学领导接二连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孩子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动员其弃交大而投清华。直到孩子家里已将与上海交大签好的招生协议寄出,学校一干人马才最终作罢。

  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校都希望能招收到优秀生源。许多高校不仅面向全国招收高三的优秀学生, 而且还把目光聚集到高一、高二的优秀学生身上。不少高一、高二的学生为报名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常常缺课, 四处报辅导班, 以应对招生高校的笔试和面试。这使得不堪重负的考生们更加苦不堪言。

  这情形导致自主招生逐渐演变成为一些高校急功近利的争夺生源大战,也有人称之为 “掐尖儿战”、“伪自主招生”等,还有人说,大学自主招生正变身为“小高考”。

  面对高校为了抢优秀生源,不断提前自主招生的时间,以便抢在其他大学之前圈定学生的做法,教育部在2006 年对高校自主考试的时间做了规定,发布了《教育部关于2007 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自主招生高校校内考核时间不得早于1月1日,面试一般应安排在寒假期间进行,以免干扰和影响中学正常教学秩序。

  不过,统一规定时间虽减少了对中学的影响, 但对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来说又成为了新问题。因为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同一学生难以参加多所大学的自主考试而影响报考,或忙于赶场,在数天内参加多所大学的考试。

  有专家指出,这种“掐尖”的状况,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违背了自主招生之本意,并进一步扭曲教育的本质,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不能自拔。

  《广州日报》刊文指出,眼下的两大联考同盟,把考试放在同一天进行,这种排他性的竞争有悖真正的自主招生,很有种垄断竞争的味道。这种不顾考生利益,只想着抢占先机,在高招中“圈地”的联考同盟,说其是“掐尖战”似乎更为合适。

  严格说来,自主招生本身就是一个掐尖战,各个高校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吸引优秀生源,世界名校大都如此。但一方面,这种掐尖应是一种公平的双向选择,高校可以自主选择考生,考生也当有权自由选择高校。可现在的两大同盟,却大搞“垄断”,无视考生自由选择权,关起门来搞改革,这种掐尖已异化为类似“北约”、“华约”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的抗衡战,纯属恶性竞争。说严重点,还容易给人一种拉帮结派、争当江湖盟主的感觉。

  同床异梦:联盟高校各怀心事

  在这一场结盟大戏之下,很多学校有着自己的想法。已经加入“同盟”的两所大学(简称“A校”和“B校”)向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心中事”。

  “"北约"、"华约"我们都不赞成。我们是被形势逼的。”一位招生办公室主任对记者说。

  他说:“我们还是应该有些社会责任感,把信息传递给社会,让社会有一个判断。我们不会把联考说得天花乱坠,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对立面,就会像肿瘤细胞一样,恶性发展。”

  A校招办主任认为,表面来看,这种“一次考试,多校选择”模式的确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但同时带来的副作用可能要大得多。“这种联盟的出发点是不道德的,就是为了垄断生源,其他的都是说辞。虽然表面上有这么一个光环。”他说,联考势必造成生源大战与生源垄断,并将在事实上减少考生的机会。

  虽然都对结盟持保留意见,声名卓著的A校和B校在反复论证之后,还是乖乖地成了所在阵营的首批成员。他们认为自己是“被联盟”了。B校招办主任的一个担忧是别人结盟,自家就将被边缘化:参加者都是著名高校,你不在内,外界怎么看?

  联盟成员中,有的是“受邀”加入,有的则是“主动”加入的。外面的一些学校,“基本上坐不住了”,觉得“被甩了”。于是,稍逊一筹的高校一边担心自己在联盟中给领军高校“抬轿子”,一边又担心被边缘化,患得患失。

  另一种担心是生源上的劣势。B校招办主任说:“外省市的,原来到你这儿来考,只考一个学校。现在,人家就在家门口考,交一次钱能考几个学校,何乐而不为呢?要是自己搞,吸引力小多了。”

  A校招办主任认为,联考会吸引最多数量的优质生源,平均到每所学校,选择面比一校单独招生要大得多。而且,“你不加入的话,老百姓就会质疑,为什么一次考试能考人家7所学校,却只能考你一个?你为什么不减轻学生的负担?”他认为,一些原本有着自己选拔人才理念的高校,被裹挟着遵守了这样的游戏规则,要么入盟,要么自组联盟,打乱了本校原有的招生改革路线图。“我相信有一些学校是迫于无奈的。”

  虽然联考看上去更为省力,但高校加入联考并不意味着成本和风险的降低。

  先行一步的“华约”,在2010年自主招生中,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和笔试,高校只负责组织报名和面试。但据介绍,“北约”将独立负责命题和考试。公平性和安全性就是一大问题。任何一个联盟,都无法像高考那样,通过国家最机密的方式运送考卷。

  “我们压力太大了,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一位招办主任说。(中国青年报,记者 张国)

  结盟时代,能否解决招考老问题?

  能否破解城乡不公

  “自主招生对社会来说,易加剧教育和社会不公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叶赋桂、李越、史静寰等几位老师就曾撰文指出,“目前,各自主招生高校规定的自主招生生源地不同,但基本上都限定在教育发达地区,且在各地区中限定在若干所重点中学。至于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考试方法、评价标准更完全偏向大城市、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雄厚家庭出身的学生,对农村、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对缺乏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学生极其不公平。”

  记者了解到,在20 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政策、2003年回归统一高考制度的俄罗斯,就曾饱受“自主招生加剧城乡不公”的诟病。在20世纪末期,俄罗斯自主招生曾导致生源大量集中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莫斯科大学是莫斯科人的大学”便是当时公众对高等教育存在城乡不公现象的讽刺。

  宁夏南部山区的家长就曾写信向记者反映,“自主招生要求学生到高校参加冬令营或面试等活动, 地处边远地区, 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路程和费用的限制, 很难进入到大城市参加选拔。经济负担抑制了低收入阶层子女从高等教育获益的可能性。”

  能否实现多元选材

  有这样一则老清华的小故事:有一位同学在诗词方面非常有天分,但是他上了清华的物理系,在数学考试的时候他不会答卷,就交了一张白卷上去,上面写了一首诗。判卷老师也是一个晓通文理的大师,他看这首诗之后哈哈大笑,写了四句话,叫“卷是白卷,诗是好诗,人各有志,给他六十”。

  能否真正将“偏才”“怪才”选拔上来,需要高校的土壤,更需要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选拔手段。我们看到,除了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学校在自主招生方式与手段上,打破常规,以面试成绩为主、高考成绩为辅的“破冰之举”外,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大多数高校依然以高考成绩作为硬指标。

  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教师常保成就撰文指出,自主招生以高考成绩作为硬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特长生的入围。尽管自主招生政策发布的初衷,是想给予高校一定比例的自主权,可以绕过分数真正地选择“个性”学生,但是在传统的考试方式、内容和评价机制下,显然,自主招生的实施只能是威慑于传统思维“分数是硬道理”,又把统一高考这把“尚方宝剑” 抬出来。

  当然,也有专家对自主招生纳“偏才”、“怪才”的做法给予冷静的思考和审慎的提醒。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闫广芬就强调:“特别突出”、“特别优秀”、“特别优异”是一些高校对于自主招收优秀考生的要求,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这些“特别”的内涵到底是指什么?还需要追问的是谁给出这一“特别”的标准?是谁真正达到了“特别”?如何达到的?又是如何选拔的?

  当这一系列追问逐渐得以清晰之时,那么一个公正、公平、清晰、多元的各具高校不同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才得以形成,也才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具有公信力,也才能真正起到这项政策应有的作用。如果没有良性、健康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做保证,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是难以形成的。而没有一个明晰的人才评价体系,自主招生政策的每一步推进或者突破必将带来争议,甚至走向反面。(人民网,记者 赵婀娜)

  事实上,故事却并未就此结束。

  11月2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8所高校今天同时发布消息,证实了流传多日的传言:它们将在2011年自主招生中推出“八校联考”。此次结盟的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均为以工科见长的重点大学。

  呈“鼎足之势”的三大联盟已然形成,国内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尚有55所之多,是三大军团继续“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阵营,还是会产生第四,第五方面军和三大集团“分庭抗礼”?在年终岁末的中国高校界,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合纵连横”大戏。这场大戏虽然热闹,但是对于高考学生来说是福是祸?对我们的高校教育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这场大戏,未完待续……

  (本文综合人民日报,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稿件)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