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成图
张瑞东
日前,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今后几个月经济工作时强调,要严格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在依法理财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预算执行进度,坚决防止出现“年终突击花钱”现象。中国青年报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表示:“年终突击花钱”今年仍可能重演。
说到政府“突击花钱”,去年年底“一个月花两万亿”的“突击行动”人们记忆犹新。当时全国财政支出在前11个月只完成了73.8%,将有近两万亿的巨款,需要在最后1个月花掉。今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鉴于以往的经验,从总理到普通百姓对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的担忧不无道理。据财政部网站公示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实际支出为54504.96亿元,占到全年预算支出的64.5%,支出进度对比时间进度显然不同步,“突击花钱”的奇景大有可能再现。
按理说,公共财政支出应“以需定支”,确实需要花的钱,不够了就追加;确实花不完的收回。但在目前我国僵化的财政预决算体制下,公共财政大有沦为政府机关“私房钱”之势。在年底的“突击”中,财政支出不是为“公”,而是花在了小部门的小利益上,花在了“三公(政府公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上,如此一来花钱成了“败家挥霍”,不仅无助于改善民生,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属性都消弭无踪,民众岂不愤慨?
突击花钱的原因很多,但“公共财政私房化”是根本。在民众监督不力、“财政一支笔”、政府信息公开不彻底的语境下,公共财政正逐步沦为政府机关的“私房钱”我的钱,我想花就花,别人管不着;年底不花完,不但下年度不累积,甚至连明年的预算都可能减少,傻子才不花。正是在这样的思维下,各部门才竞赛般突击花钱。
“财政私房化”不但对公共财政管理秩序造成冲击,还容易滋生腐败,其危害不言而喻。要想“去私房化”,还原政府财政的公共属性,关键在于完善《预算法》。应进一步健全覆盖编制、批准、执行和决算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政府预算过程实现“无缝连接”。睽诸西方各国,政府部门很少有“年终突击花钱”现象,究其根源,是其完善的《预算法》之功。因此,加快《预算法》的修改,发挥财政法的调节作用,应是防治顽疾的重点所在。
其次是切实引入监督。发挥人大监督、民众监督、政府审计等多位一体的监督作用,把政府部门的“账单”在民主监督的阳光下曝晒,消除危害财政肌体的“病菌”;
其三,规范权力运行。要把公共财政变为自己的“私房钱”,必须手中有权。手中无权,想花钱也难。可以说,财政“私房化”的窘境,其实就是权力失去监督的映照。只有给“乱花钱”的绝对权力加上民主监督的锁链,才能根治突击花钱的乱象。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