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广州中山大学操场,2011届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举行,现场人气爆棚。爱华摄/东方IC |
近日,一个名叫“忘烟云”的网友,发帖讲述其在外企和国企间抉择的心路历程。一天里,超过32万人次点击阅读。帖子声称,他放弃了虽有百万年薪却工作不稳的外企,选择高稳定高福利的国企。
据记者了解,这个自称北大毕业生的“忘烟云”,真实身份是茶叶商人,年仅19岁。不过,这个帖子讲的故事是有“原型”的。11月19日媒体曾报道,确有一名高校毕业生,放弃一份年薪25万元的外企工作,选择国企,其理由与“忘烟云”基本一致。
近20年来,外企一度是我国青年求职者的首选目标。但最新调查显示,包括国企和公务员在内的岗位,以“福利好”和“高稳定性”著称,正越来越受青年人青睐。
外企受追捧程度下降
2008年,《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42.4%的大学生毕业后想去外资企业工作,这个数字比2007年下降了8.2%。想去国企的学生由2007年的14.6%增加到19.2%,上升势头强劲。
2009年,中华英才网公布的“最佳雇主50强”调查显示,国企在前50强中达29家,占58%,这是7年来国企数量首超外企。2010年的调查显示,有33家国企上榜,外企只获4席。国企的吃香度反过来遥遥领先。
“以前选择外企的人数比较多,现在的确呈现出国企慢慢超过外企的趋势。”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永利说,北大毕业生近年选择国企的比例超过选择外企。
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扭转了国企与外企在大学毕业生心目中的形象。智联招聘网高级职业顾问郝健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外企大幅裁员、减薪,工作压力大、不稳定的一面暴露出来。相比之下,国企管理水平随着改革不断进步完善,加上国企已更加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也舍得在人才培养的软环境方面花钱下功夫。很多学生逐渐认可并接受国企。
“国考热”与“国企热”交相呼应。继去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百万后,今年共有超过141万人报名参考,最热职位创下4961∶1的纪录。
再过几天,“国考”大幕就将拉开。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能在高考看到,现在“国考”风光无限。
“铁饭碗”的“前世今生”
23岁的李佳妮是深圳一家外企服装公司的基层职工。她抱怨说,工作太累,常常加班,生活不稳定。被父母劝服,她准备参加12月5日的“国考”。她的父母,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当公务员。
我国大学生就业与“铁饭碗”的联系,能追溯到60年前。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政务院规定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当时大学毕业生流向就是党政部门和国企,这种趋势一直持续,直到“文革”时期被“上山下乡”所取代。
1982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就业仍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等待学子的仍是“铁饭碗”。
1986年,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启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始试点实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制。包括外企在内的各类单位,开始进入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视野。
1994年,原国家教委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为指导,将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正式进入自主择业时代。国企开始面向市场双向选择人才;公务员岗位也开始通过考试的方式招录。
其时,改革开放已全面推进,市场经济开始繁荣。由于工资较高、管理体系较为规范先进等,许多大学生把目光对准外企。
上世纪90年代末,是国企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一段低谷。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加上民营企业发展带来的就业吸引力,国企已较少有人问津。
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大型国企改革获得成功,“国企热”在毕业生中重新升温。虽然仍不能与遥遥领先的外企相争,但二者对人才的吸引力差距正在缩小。
除国企外,号称“铁饭碗”的公务员,更是成了“稳定”的代名词。有关专家指出,由于缺乏退出机制,事实上,公务员被辞退的现象寥寥无几,加上福利待遇好,广大学子对公务员岗位的心仪是难免的。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和选择国企就业,的确是最近两年出现的一个就业趋势。”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永利说。
求稳压倒一切?
今年的“国考热”现象,已经引起国际关注。有外媒撰文称,我国社会各阶层“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人人争抢“铁饭碗”,少有人再去发展实业、积极创业,这将不利于高端工业化进程,阻碍国家长远发展。
“我不大赞成这个观点,或者说不完全赞成。”郝健举例说,虽然“国考热”和“国企热”在当前被热炒,但全国公务员每年也就招1万人左右,国企能提供的岗位也很有限,就业岗位大部分还是来自服务行业、民企等。“现阶段把"国企热"、"国考热"上升到影响国民经济大方向的高度,有点不切实际。”
进了国企工作真的就能工作稳定?郝健表示怀疑。他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企内部对人才的考核训练机制也会逐渐进步,绩效考核也不少,人才也有可能被淘汰,“这个"稳"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尽管如此,郝健仍对那些一心求稳的年轻人表示担忧。“在该奋斗积累经验的阶段求稳,会失去很多锻炼机会。”郝健说,至今为止,外企、民企对人的锻炼程度大于国企。
陈永利反对将“国考热”和“国企热”归咎于“过度求稳”心态。他认为,“国企热”和“国考热”的出现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远去,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不愿意放弃每一次就业机会,他们把进国企、考公务员作为一个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不是盲目求稳,而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更趋理性”的表现。
陈永利注意到,抱有“求稳”心态的只是个别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女研究生,由于年龄和性别因素,她们常重点考虑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一类是社会管理等文科专业的学生。他在工作中还发现,虽然进国企、考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多了,但去基层、去西部的学生也多了,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也高了。
与此相对应的调查结果是:今年5月,中华英才网发布的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有75%的大学生愿意或考虑到西部工作,特别是高达39.1%的专科生和37.7%的本科生。这项调查涉及全国700多所高校、近20万名大学生。
“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随着"80后"、"90后",特别是"90后"学生的全面成长,他们有更多元化、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方向。”陈永利说。
热度何时方退
“国企热”和“国考热”何时才能降温?
在郝健看来,只有产业结构真正合理,国企垄断相对被打破,国家机关公务员改革顺利彻底,打破“铁饭碗”,这种狂热才有可能降温。
他说,政府应该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同时给中小企业更多落到实处的支持,比如说政策扶持等,毕竟中小企业才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力;教育机构应尽早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环境,尽早做规划;年轻人要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分析,保持年轻人应该有的上进心和创新精神,在拼命挤国企和“国考”前,多想想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
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推出措施,应对“国企热”和“国考热”问题。在政策引导上,各地政府通过招录大学生村官、支持“三支一扶”计划等,并加大一线基层招考比例,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到2012年,除特殊职位外,中央和省级机关公务员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铁饭碗”的高门槛也开始让青年人望而却步。今年“国考”超过141万人报名,争抢的岗位却只有1.5万个。今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关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从70%上升到85%。不少报名者因学历不够或专业不对口,被电脑系统“拒绝”,连名也报不上。
“我都被刷下来3次了!”没报上名的北京体育大学研二学生汪杰说,他曾经参加过3届“国考”,无一成功。这次居然连名都报不上,于是,他决定放弃。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涉及的学生及求职者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