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5800万留守儿童成空巢乡村守望者 渐被“污名化”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12月03日00:09
贵阳:王琴、王光妹、王光艳留守三姐妹的苦涩童年 吴东俊摄
  湖北建始“心一家留守儿童服务站”,图为留守儿童吃午餐。6年来,“心一家”先后收留、代管了100名多留守儿童 杨顺丕 摄

  5800万留守的孩子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他们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媒体和社会舆论过分夸大留守儿童的一些负面特征,导致这一群体在一定程度和范围面临“污名化”倾向

  不要把“污水”泼向留守儿童

  “我们班成绩差的都是父母出去打工的,即使成绩不差的,也乱花钱,穿着不三不四,戴耳环。”一位初一学生说。

  “我这个班主任不好当啊,留守儿童超了七成,读初二了,拼音还不认,自由散漫。”一位初二班主任讲。

  “留守儿童难教,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差,而且有心理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占70%。”某县教育局副局长认为。

  这是重庆教育学院任运昌教授在历时4年,深入西部10省的500余次调研中听到的一些片段。开始他没有觉得什么,可听得太多了,这些话语就让他感到很难受,尤其在他见过那些留守儿童时,再听这些话就越听越难受。

  “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确实有偏差趋势,但我从实地访谈中发现,很多人把留守儿童当问题儿童看,人为扩大了留守儿童及其教育的各种负面特征,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面临了"污名化"的危险。”任运昌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迷茫与希望之间

  任运昌为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这个课题走了西部的很多乡村,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材料。其中很多故事确实触目惊心,发人深思。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现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我国中西部出现了成片的空巢村,很多孩子与打工的父母分离,留守在家。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5800万留守儿童。

  重庆南川区,农村人口54万人,长年外出就业者达15万人。在这里任运昌遇到了白彩霞和黄云晓两个比较典型的留守儿童案例。

  白彩霞是自己所在村子第一位女高中生,由于父母双双在外打工,她一直寄宿在舅舅家,有了心事没有人诉说,母亲为了省电话费,往往很久才和她通一次电话,每次也是寥寥数语。

  一次无意中,她在乘凉时听到她舅妈和邻居聊天将她比成一只到处吃饭的狗,“你看我家外甥女,东一家西一家,吃得倒不少,喂猪还能多两斤肉……”这句话击溃了她尚脆弱的心灵,“我想爸爸妈妈,离开他们等于慢性自杀。”

  于是,心灵孤寂的她沉迷网络,并在上面寻求慰籍,成绩急剧下滑,终日郁郁寡欢,还陷入畸恋不能自拔。

  而黄云晓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缺乏关心,被一些坏学生带坏,从一个好孩子变成了“混世魔王”,成天在外面玩,喝酒、打架。因打架与抢劫前后两次进了看守所,父亲为此愁白了头发。

  留守儿童存在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恶劣、农村基层教育薄弱、中小学师资建设亟待加强、家庭教育缺乏等问题让留守儿童存在种种困难的发展环境。据调查,留守儿童成绩总体差,非留守儿童转为留守儿童成绩下滑非常厉害,而且存在着上学困难,上学迟到,家庭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兴趣欠佳以及家庭辅导不力等多种情况。

  但令人振奋的是,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明确而美好的职业理想。白彩霞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军官。黄云晓在父亲以及学校的帮助下成绩不断飙升,已经跃居全校前20名,他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工程师。在任运昌调研的留守儿童里,没有人愿意从事父母从事的职业,都愿意从事航天员、教师、医生、军人以及商业管理人员。“应该说都是对自己的发展有着很好自我期待。”任运昌认为,“多数留守儿童设计职业理想都满怀着对父母亲人的感恩和家庭的责任感。”

  “我在镇中学教过书,当过团委书记和德育主任,学校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并不像某些人的想象那么差劲。相信他们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一位镇团委书记讲。

  “这些留守的孩子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他们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着。”任运昌认为。

  “污名化”何以成为倾向

  目前,一些媒体对留守儿童报道出现负面倾向,如堕落成网瘾少年、有暴力行为、精神脆弱等。

  任运昌跟踪研究了近400篇相关学术论文发现,约1/4的文章对上述问题也有夸大其词的倾向。比如,有论者仅凭“据调查”三个字,就断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是“不务正业,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守法纪,犯罪倾向较大……甚至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染上毒品”。“这些和心理问题有什么关系?”任运昌反问。

  任云昌认为当前社会有人为扩大留守儿童各种负面特征的现象,导致我国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面临“污名化”倾向。

  “污名化的实质是促使一种排斥性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关注,基本不存在对他们进行污名化的主观故意,但一味盯着其问题,久之会客观上造成污名化的效果。”任运昌对本报记者解释。

  在调查中,任运昌认为对留守儿童具有正确认知的实践工作者并不多见。由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自我生存发展处境的相对恶劣、留守儿童教育带来教育工作负担的增加,以及正确学生观的缺乏、奉献精神的弱化等原因,一些老师如果奉献精神薄弱,就会造成对留守儿童的排斥。

  而且,很多非留守儿童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被留守儿童带坏,也易将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扩大化,以警示自己孩子远离留守儿童。还有一些媒体为了片面追求吸引眼球而刻意描绘一些极端的案例,都会造成对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负面刻画。

  问题在于生存教育环境

  国家目前已经投资了数百亿资金用于推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手段,但就实际情况看,对于整个西部地区来说,还尚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而在云南、四川一些地方看到的情况,让任运昌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个典型学校的情况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70名学生,住校68人,学校没有寝室,在教室后面划出一块地方兼作寝室,教室前半部分是缺胳膊少腿的课桌,后边就是床铺。两个教室不足40平方米,却要每间住34名学生,男女分开。走进教室,气味难闻,孩子们自己起灶做饭,卫生条件比较差,锅很少洗过,锅碗里面是孩子们乱煮的土豆白菜,“谁也无法相信这就是事实,但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顽强地读书。”

  在这样生存环境下学习成长的孩子,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污名化的趋势发展下去,那么首先将导致教师、留守儿童家长、代理监护人失去教育信心,也会给留守儿童的自尊自信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给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师、家长带来心理鸿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要遏制留守儿童污名化趋势,最关键是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有学者在贵州大方县调查发现,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农村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负担过重,应该说大部分农村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但是由于精力所限,对于留守儿童没有和非留守儿童区分开来,该县73%留守儿童反映没有因父母外出受老师照顾,从整体看,农村师生关系比较消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把农村基层教育师资建设放在首位。

  同时任运昌建议在建设农村寄宿学校时,应更加关注质量。而且建议以政府引导为主,并积极吸纳一些社会组织加入,共同出力将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而新闻媒体和学术研究机构在报道和调查时,不要对其抱有偏见,避免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他认为,“儿童最高利益原则”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尽快采取果断措施,社会各界务必立足于现代教育追求教育公平、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系统优化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改善他们的发展前景与人生命运。“留守儿童本身没有问题,大有问题的是其生存发展环境。”(车辉)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