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郭帅达采访葛长江 本报记者 车英 摄
前半生戎马生涯,至今身上还有多处战斗留下的伤疤。离休后,本可安度晚年,可是他非要做个“破烂王”,每天拎着丝袋子去拾废品,卖的钱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七年来,他资助的学生有十多人,各项捐款7万多元。
人物语录 只有离休的干部,没有离休的党员。我还想为人们做点事,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神都奉献出来。
身边人评价 老伴林培娥:他这个人很倔,他认准的事,没人能拦得了。
女儿葛桂英:我们也曾不理解父亲,埋怨他不帮我们,却帮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父亲总说,我们的情况比这些孩子好,这些孩子太需要帮助了。
商场工作人员何昌春:现在的人都很实际,像老人这样无私地为别人,这样的人太少见了。所以,他能够打动我们的内心,也感化着我们去帮助别人,做一个好人。
葛长江有着很辉煌的人生。
他1945年参加革命,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四平战役、塔山阻击战等。先后参加过100多次战斗,为新中国的成立屡立战功。平津战役时,子弹穿透他的左臂,成为三级甲等残疾军人。至今,他的身体上还留着多个战斗的疤痕。
1952年来到长春工作,他在多个部门担当领导职务。是长春市朝阳区的离休干部。现在,他的离休金加上各种待遇,每月能拿到5000块钱,本可过一个非常富足的晚年,可是他却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
每天早上吃完饭,他就拎着个大大的丝袋子出发了,在路边的垃圾箱里、附近的菜市场、商场、公交车上“淘宝”,把饮料瓶、纸壳、废塑料、废铁全都装进袋子里背回来。
他成了名符其实的“破烂王”,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素不相识的孩子。
一段经历 老伴不让他捡破烂 他以“绝食”反抗 2003年,长春市朝阳区委老干部局组织老干部党员资助农村贫困学生。葛长江捐了500元钱。
回来路上,孩子们窘迫的家境、感激的泪水,在他的心里挥之不去。可那时候,他的离休金并不多,5个儿女有3个下岗,孙子、孙女的学费还要靠他资助,于是他想到了捡废品。
离休老干部去捡废品,亲戚、朋友、邻居开始“说三道四”。
儿女和老伴轮番劝他:“你一个享受副区级待遇的离休干部,到处捡破烂,太丢人……”
劝他没用,老伴干脆来硬的。把他反锁在屋里,不让他去捡破烂。葛长江也拗起来了,躲在床上,3天不吃不喝,以“绝食”抗争,老伴拿他没招儿,最后只得依了他。
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路边的垃圾箱、附近的菜市场、商场、公交车……他都要去。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废品,他帮菜市场的业户择菜,给商场当装卸工,给公交车擦车。这样,人家才把纸壳和饮料瓶给他。
每天卖完废品,老人都会拿出一个小本,把当天的收入记上。葛长江跟家人说,这笔钱,家里有什么急事都不准挪用,都用来帮孩子们上学。
一组数字 资助十多个学生 7年为各地捐款7万多元 葛长江最早资助的一个学生叫崔小妹。那是2004年,当时她是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的一名小学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很困难。但崔小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经长春市朝阳区关工委的牵线,葛长江与崔小妹结成了对子。一天,葛长江坐车到崔小妹家,留下500块钱,并决定要长期资助她。另外,他出钱给崔家买种子、化肥,帮把地种上。
如今,5年过去了,崔小妹已上了中学,她经常去看望葛爷爷。她说,自己将来也要像葛爷爷那样,帮助像她一样上不起学的孩子。
葛长江知道,还有许多孩子跟崔小妹一样,甚至境况还不如她。
他找到了长春市朝阳区老干部局,经过牵线搭桥,他的生活又跟龙子心希望学校的5个孩子有了交集。
这些孩子多数都是外来打工者的子女,有的孩子是单亲,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每年开学,他给孩子送去学费,买新衣服、新文具,鼓励孩子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2010年元旦,葛老请200名在长春学习的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吃了一顿团圆家宴。
几年来,葛长江资助的孩子有十多个。除资助贫困学生,他还用拾荒的钱,资助农村老兵、贫困户,国内外发生重大灾害时,他也要捐款。
翻开老人的小账本,每天的收入、每一笔支出都清晰入目:给贫困孩子交学费、买学习用品和衣物、为农村老兵及贫困户捐款、印度洋海啸捐款1000元、南方冰灾捐款1000元、汶川地震捐款2000元、台湾风灾捐款2000元、海地地震捐款2000元……几年来,累计捐款7万多元。
一种感化 身边的人被感染 跟他一起捡起垃圾 老人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身边的人。
何昌春是老人家附近一家商场的促销员。她十多年前就在这家商场工作,也是最先见到葛长江的。
她说,刚开始,大家看到这位老人,都猜测他家可能有什么困难,“肯定是儿女不赡养他。”有一次,她看见老人的胸前突然多了一块胸牌,上面写着“离休干部、老党员、老革命残废军人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他们这才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
“他这样的一位老人,一辈子都未利用党员和军人的名义为自己谋过私利。可为了孩子们,他却打出老党员、老革命残废军人这样的"招牌"。”商场工作人员被老人感动了,他们也用行动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不管谁见到饮料瓶和废旧纸壳,都会捡起来放到一起,等老人过来拿。
今年,老人的身体不好了。他们不等老人来,每天把废品直接送到老人家里去。
被老人感动的还有家人。老伴从最初的强烈反对,到最后跟他一起去捡废品。儿女们也不闲着。女儿说,一到节假日,是全家人最忙的时候。因为商场要搞促销,因此废品很多,所以全家齐动员,都陪老爸捡废品去。
一种情怀 “只有离休的干部 没有离休的党员” 老人说,小时候身处旧社会。当时家里特别穷。他曾经跟着大人去要过饭,上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后来,为了生存,他参加了革命,在部队里学了知识认了字。他始终没有忘,能有今天,都是党的培育。
“只有离休的干部,没有离休的党员。”这是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正是他的心里话。
2007年,葛老被诊断患了重病,先后做了几次手术。现在,老人的耳朵几乎听不见说话。他一再嘱托家人:“假如我捡不动了,就从我的离休金中拿出一部分,继续资助贫困学生。如果我死了,你们就把我的抚恤金全部留给那几个贫困学生……”
几年来,葛老先后被推选为感动吉林十大慈善人物,长春市公民道德楷模,知荣辱、树新风身边好市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关工委工作先进个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还多次荣获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省市模范离休干部等荣誉。
2009年10月,葛老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并出席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受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本报记者艾灵
小记者感言 我要向他学习,帮助别人 葛爷爷很慈祥,虽然已87岁高龄了,但看起来非常健康。他曾是一位军人,他还让我们看了身上负的伤。
爷爷对我说:他捡了7年废品,用这些钱来援助贫困的学子。今年,爷爷因病不能再拾荒,但有不少知道他事迹的人,陆陆续续把废品送来。
爷爷还说,虽然他退休了,但要把党的光辉形象发扬光大,不辜负党的培养。
爷爷家里墙上挂着八个大字“爱心永恒,功德无量”。墙上还有一行字,是他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慈善人物时的颁奖词:“他是一个倔老头。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并没有因为年龄而消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选择了拾荒助学。一把锁没有锁住老人的心,七年的走街串巷,七年的无私贡献,他的背影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坚毅。”这话很感人,它正是对这位老人最准确的评价。
从爷爷家出来,我一直很感动。从现在起,我就要向他学习,帮助别人。
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六年十一班郭帅达
(来源:华商网)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