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清洁工老太12年捐款6万余元 爱节俭爱助人(图)

来源:大河网
2010年12月13日10:26
翻着这些捐款收据和证书,老人感到很快乐。

  清洁工老太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12年来捐款6万余元

  她是一位经济拮据的老人,几近失明的她退休前一直是位清洁工人

  她也是位精神富裕的老人,12年累计向社会捐款6万余元,她说——

  记者 徐曼丽文 许俊文图

  阅读提示

  一位77岁的老人,她不是富贾巨商,不是达官显贵,退休前只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一位清洁工人,而且双眼几乎没有任何视力,做什么都得靠两手摸。但,就是这样一位还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12年来,只要从广播里听到哪儿有灾、有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慷慨解囊:大到汶川地震、西南大旱、玉树地震,小到哪个孩子上学需要帮助,她都捐钱,虽然不多,但她一直坚持了12年。

  100元、300元、500元、3000元……一张张收据用无声的语言见证着老人的善举,见证着她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一个个爱心故事。

  受母亲的影响,一生节俭的她就爱帮助人

  老人叫陈曼玲,住在省卫生厅家属院。记者去拜访老人时,她还有点不知所措,听到记者是想了解她十几年来默默捐款的事后,老人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说:“没啥。我爱听广播,只要听到哪个地方有难,我这心就会揪得难受,就总想去帮帮他们,尽心捐点而已。”

  老人眉梢含笑,慈爱而端庄。环顾老人的家,极少的旧家具让两居室显得有些空荡。“您家里真简朴啊。”记者说。

  “老了,用那么好的东西干啥。孩子们老说我抠,这沙发、茶几都是儿子扔了不要的。你坐的这个长沙发是楼上邻居的。”老人对此并不在意,倒是很开朗。

  如果不知道情况,完全看不出老人的双眼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听老人讲,她从小就失去父亲,一直跟着母亲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穷苦生活,但家里只要有点吃的,母亲都不忘给更穷的人吃。在母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知道要去帮助更加贫困的人。10岁那年,她出麻疹因为没钱治疗造成左眼失明,右眼也只有0.1的视力。1952年,她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在医院的夜校里从扫盲班一直上到业余初中。“我这辈子就这么点文化,没啥能耐,只能踏踏实实做一名清洁工人,一直干到退休。”她说。

  由于右眼出现角膜变形、白内障等毛病,如今,可以说老人看不到任何东西,只能感觉到微弱的光,“生活上摸索还能够自理”。说话间,老人不时拿出手绢擦拭着眼睛。

  因为眼睛的缘故,收音机成了她的“伴侣”,只要听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她都会坐卧不宁,捐款帮助,只要她知道的,一次都没有落下。

  老人生活上很俭朴,能不花的钱就不花,家里的剩菜、发霉的馒头都是自己消化掉。“不是买不起,是节省惯了。”她说,原来上班时,医院里经常有农村人来看病,她就经常给他们省下几斤粮票、送去几元钱,有时,还当“向导”,给他们带路,找专家。“你看,帮人家一点小事,人家都忘不了,说我是‘活菩萨’呢。”老人说起来就感到自豪。

  坚持12年,为社会捐款6万余元

  说起第一次捐钱,陈曼玲老人仍记忆犹新。那是1998年,她68岁,已经退休。当时正在医院治疗眼睛,在病床上听广播时听到国家正闹水灾,而且绿城广场正在搞赈灾募捐活动。“我躺不住了,就把姐姐给我送来治眼睛的2000块钱捐了出去。”老人讲,当时就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帮助那里的灾民们重建家园。

  从此以后,老人一发不可收拾。2000年,她在广播里听到洛阳伊川县吕店乡张沟小学的校舍塌了,孩子们只能在鸡圈里上课,号召大家捐钱建校的新闻,她摸索着打了个出租车到经济台捐了200元钱才放心;2001年11月,她因为眼病复发又动了一次手术,出院后就请了个保姆照顾。可在12月,她又听到广播里报道一个在中原工学院上学的沈丘贫困生范瑞娟家里困难的新闻,就毅然把保姆辞退,省下钱来帮助小范,不仅给她买衣服,还经常让孩子到家里,给她做饺子、炒鸡蛋。老人讲,她每个月给孩子160元的生活费,走时再给1元钱的公交车钱。

  说话间,老人摸索着拿出来一个塑料袋。记者看到,里面装满了老人这么多年来捐款的收据及证书,它们记录着老人爱心的一点一滴:

  2001年3月,支持见义勇为,捐赠500元;

  2003年5月,支持抗“非典”,向省红十字会捐300元;

  2004年3月,向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文明市民爱心热线”捐款300元;

  2006年12月,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捐赠200元;

  2007年7月,关爱弱势群体,向省红十字会捐赠200元;

  2008年5月,为汶川灾区捐款200元;

  2010年8月,资助贫困学生,向省慈善总会捐款3000元;

  …………

  通过一张张收据、一本本荣誉证书,记者感受到了一份份爱心的伟大。记者从老人处了解到,一年当中,老人会捐款多次,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两三千元,平均每年5000多元,12年下来,老人向社会捐出了6万余元。

  献爱心,不能少了我这份

  “但是,好多人不理解,一个清洁工人能有多少钱大把大把给别人捐款。就连儿子、女儿有时都想不通,说我傻,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就爱捐钱。”说到这,老人显得有些激动。她说,不过,这几年,儿子、女儿也都“习惯”了,心疼她,有时会买些好吃的东西给她。“他们不懂得当年的苦,不知道帮助一个人或许就救活了一家人啊。”老人讲。

  就这样,她一直坚持着,有人需要帮助,不知道联系方式时,她就会在老伴的帮助下打114查找电话号码,把电话打过去捐款,有时让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到家拿钱。“每月的电话费差不多都有200多块。”其老伴徐友发老人无奈地说,他是省人民医院的离休干部,工资比老伴多一些,但两人身体都不好,她天天这样省吃俭用,都12年了,就爱往社会上捐钱。

  前几年,女儿下岗。有人问:“你咋不把钱给她捐点啊?”老人说:“我就说,我女儿还有饭吃。有的家庭真是连饭都吃不上啊。”陈曼玲老人讲,每月她1000多元的工资除了医药费她就留了100多元零花钱,其余的都捐给了一些困难的人。她不认为亏,因为还有好多人需要帮助。“总之,只要我听到别人需要帮助,就一定会去捐,献爱心,不能少了我这份。”老人认真地说。

  信奉一个道理: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

  “光我就上门到老人家拿过三四次捐款了。”河南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马艳说起陈曼玲老人,就禁不住夸道:“老人特别有爱心,早已经是红十字会的老志愿者了。”

  马艳说,她来红十字会虽然没几年,早就听说有一位双眼几乎看不见的老人,从1998年到现在,一直不停地来捐钱。“在我们这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慈善大妈’。”她说,老人是个有心人,经常听收音机,一旦知道有捐款活动,她就肯定要参与,他们也很受感动。

  “今年8月,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难后,大妈非要捐3万元。”马艳说,她知道陈曼玲大妈家的情况,其老伴因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胃病,不仅需要找人照顾,还得天天吃药,就劝她少捐一点,因为爱心不分多与少,“主要是怕她捐得太多,影响了两位老人的生活。”马艳感叹地说。

  老人笑着说,她没有太多的钱,但是却信奉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

  问老人到底图个啥?许多人在佩服陈曼玲老人的同时,心中也不免有些疑问,老人讲:“我的眼瞎了,可我的心没瞎!我就是个小萝卜头,有多大力量就使多大力量,树立正气,推动社会风气往好上走,只要我在世一天,就一直将善事做到底……”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