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新乐遗址
本报于2008年6月24日刊发的《沈阳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物》,在日前辽宁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发布中被认证
日前,辽宁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进行成果发布,其中有关“披毛犀”的报道,让沈报读者似曾相识。经查询,其内容与本报2008年6月24日10版刊发的《沈阳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物》(副标题:由此证明一万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 )一稿相符。经过两年的考证,省市专家一致推测认为,一万年前的沈阳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这也让沈阳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而在此之前,沈阳的历史定位是:“7200年的人类居住史”。
回顾:“新闻猛料”往往产生于会议中后期
2008年6月23日,省召开“三普”成果阶段总结会,当各媒体记者“拿了通稿旋即离开”后,本报记者仍在会场,等待“猛料”出现的时机。会议开到一半进行休息,记者“抓住”了沈阳“三普”专家李声能,在他的介绍下,了解到康平县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物,记者突然意识到这是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沈阳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物,不仅将沈阳的考古史向前推进,也填补了一项空白。
此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物出土于康平县两家子乡,名为“坑西组化石”,因文物发现地点附近的坑西窝堡自然屯而得名。据了解,该地区地理为平缓的黑砂土,现为耕地,附近有100多户居民,主要以种植大田为主。化石出土于地下13米左右,该区域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
专家认为,“坑西组化石”中骨器化石带有明显的人类加工的痕迹,该骨器在生产、生活中用于切割、砍削,显露出旧石器时代文明的特点,这也是该文物发现的最有价值之处。旧石器时代文物的发现对沈阳市的考古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将沈阳考古史向前大大推进。据了解,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发展阶段。
披毛犀距今万年以上
本次发现的“坑西组化石”共分两类,其中一类为披毛犀化石,其中较大一块为披毛犀的下颚骨化石,另一块为肱骨化石。
据了解,披毛犀是一种已灭绝的哺乳动物,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已知的披毛犀化石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生活时代大约距今12000-10000年之间。中国的披毛犀化石较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在华北、西南也偶有发现。
专家介绍,披毛犀化石的发现表明了当时康平县地区的自然环境属于中温带的亚湿润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及其他原因导致了披毛犀的灭绝。
披毛犀化石的发现系当地村民打井时发现,村民表示“这么大个儿的牙从前从没见过!”
“三普”沈阳还发现了什么
据了解,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沈阳共登记文物遗存点近1500处,其中近800处为复查部分,新发现的文物遗存点超过了700处。
沈阳红山文化
该消息本报曾于2009年4月23日一版进行过报道,题为《康平新发现“红山彩陶陶片”》。红山文化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红山而得名。
据亲自采集并组织上报的康平县考古所副所长王允军介绍,“红山彩陶陶片”来自于康平县沙金台地区,尽管只有大拇指甲那么大小,但质地较细,属于细陶器物。省市多位考古专家综合各方面论证认为,这种彩陶陶片是红山文化典型代表陶器器物的碎片,具体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在青铜时期的中晚期。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其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为多,花纹十分丰富。
巴尔虎山发现辽金军事遗址
在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西南5公里,北靠巴尔虎山处,发现了一处辽金时期的军事设施遗址,遗址附近发现大量辽金时期的瓦片,还有少量白瓷。据当地农民说,他们以前曾在这里捡到过辽代的铜钱和生活用具等。
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处辽代兵营遗址,并以“巴尔虎山北军事设施遗址”为名将其录入到普查登记表中。这一发现为研究辽金时期的军事、文化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
本报主任记者 李彤 见习记者 张娇岩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