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中共沈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沈阳日报
2010年12月20日06:45
  (上接A1版)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资源环境矛盾还较突出,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二、“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快全面振兴至关重要。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从基本市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科学安排。

  1.“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推进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着力改善民生“五大任务”,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相结合,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管理创新相促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新活力。三是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相协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始终不渝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五是坚持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相一致,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及其他重点领域改革,维护社会的总体稳定,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3.“十二五”时期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更加注重培育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切实增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集聚、辐射能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物流中心、交通信息枢纽、科教文化强市,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就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显著增强成套配套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建筑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全面提升沈阳现代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建设生态宜居之都。就是在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进入国家生态市行列,基本建成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生态环境和城市软实力居国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安全感、公平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人们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三、做优发展空间,实现创新发展

  空间是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的关键要素。要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功能特色,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切实将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

  1.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规划。科学规划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超前意识,全面提升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进一步健全各发展空间和各区县重点产业园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绩效差异化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土地高效集约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完善城乡规划法规,健全和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依法做好各类规划的组织实施,坚决克服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的倾向,切实维护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做到规划不经法定程序修订不变通、不走样,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2.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在做优发展空间中,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在做大总量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扩大增量,提升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努力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民用航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和支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引进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高端文化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文化产业高端化。

  3.积极探索有沈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创造性地落实国务院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以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为主攻方向,以铁西、浑南、大东三大主体区和于洪、辽中两大配套区为重点,积极开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因地制宜地搞好各种专项改革试验,努力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创造更多“沈阳标准”,不断增强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4.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紧紧抓住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本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协调联动的原则,大力加强沈抚、沈铁、沈本、沈阜、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通信信息、生态环境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和人才供求信息等资源共享。坚持把沈抚同城化作为沈阳经济区战略的重点和突破口,把沈抚连接带作为沈抚同城化规划建设的切入点和实践区,进一步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工作组织体系,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推动沈抚新城率先隆起,成为带动沈阳经济区建设的新引擎。

  四、做大中心城市,实现率先发展

  做大中心城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要以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为契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建设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切实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实现率先发展。

  1.推进大浑南开发建设。开发建设大浑南是完善城市功能、做大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按照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城市空间和功能完善拓展区、城乡统筹首善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定位,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大浑南建设。浑南新城要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机制,以生态、低碳、环保为理念,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力争建设成为第三代城市,成为沈阳未来的行政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高质量完成全运会比赛场馆和运动员村、媒体公寓、全民健身中心、市民广场等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2.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高标准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城市桥梁、市政道路和地下管网建设,全面完成二环、三环改造和四环、五环建设,加快地铁工程及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县域公路建设,形成便捷顺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快速化、立体化的城乡道路交通新格局。着眼于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构筑统一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形成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大城管格局,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立足于沈阳的基础和优势,在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营销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打造一批专业特色街区和传统街区。着眼于建设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进一步加强金融商贸开发区和金融街建设,积极推进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切实增强金融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落户沈阳,支持老字号企业做优做强,努力打造“沈阳服务”品牌,逐步把沈阳建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大都市。

  4.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中心城市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促进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发掘整理丰富的文化遗存,打造更多影响力大、艺术性高的精品力作,形成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深化“迎全运文明沈阳行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以文化软实力的大提升来巩固和突出中心城市地位。

  五、做强县域经济,实现统筹发展

  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差距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县域兴则沈阳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实现统筹发展。

  1.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牵动作用的力量。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全力推进工业化,努力构建工业牵动发展、工农城乡协调并进的格局。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工业园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县域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大项目引进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市区工业向县域地区转移,鼓励各类企业到“一市三县”投资兴业,吸引项目和产业向县域工业园区集聚,以项目建设的大提速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支持新民、辽中加快向全国“百强县”的目标冲刺。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调整和完善农业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经济区倾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专业生产和加工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努力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生态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3.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以产业为支撑,以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为重点,以县城和现有建制镇为基础,加快郊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用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强化城镇规划指导,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互促共进。按照均等化要求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用一体化思路抓统筹,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用地机制,按照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六、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事关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为载体,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1.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加强生态建设的根本保证。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健全政策体系,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依法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2.切实强化资源集约利用。资源集约利用是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环保产业、静脉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促进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加强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一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示范企业。加快现代环保产业园区和循环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规模生产模式。积极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3.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综合整治是加强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加大对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环境依法整治的力度,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水系建设,建立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市容整治等精细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使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更加适宜人居和创业。加强防风阻沙带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流域治理力度,提升浑河景观带建设水平,加快蒲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整治,加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空气质量和城乡卫生环境。

  七、着力改善民生,实现和谐发展

  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要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指数,使振兴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实现和谐发展。

  1.积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完善并落实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充分挖掘就业潜力,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建立健全失业预警监测体系,努力形成城乡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营造更加有利于城乡居民发展的就业创业环境。努力改进就业服务,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完善争议仲裁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2.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民富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推动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不断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保障性收入。逐步完善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实现收入与消费互相促进、协调增长。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加快推进“五险合一”进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慈善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扩大政策性保障住房覆盖面,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4.优先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支持在沈高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认真落实国家医改政策,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东北地区医疗服务中心,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巩固和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加强竞技体育,活跃群众体育,承办好第十二届全运会。继续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构建人口发展均衡型社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5.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重要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体系,推进城市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沈阳模式”,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沈阳创建活动,强力推进动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大局长期持续稳定。

  八、为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十二五”规划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努力为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1.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适应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和结构,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范围和领域,强化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纵深调整的战略机遇,以招商选资为重点,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努力在优化引资结构方面实现新突破。积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坚持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沈阳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品牌战略,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3.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为振兴发展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进入全国人才强市“第一方阵”。大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着力开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突破制约瓶颈,切实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4.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坚持依法治市,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深化司法改革,规范司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力加强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兴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和艰苦奋斗之风,引导广大干部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拼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加快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