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中国粮食产区抗旱遭遇“民工荒”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2月20日16:14
  新华网合肥12月20日电(记者葛如江 杨玉华)67岁的马点英顶着刺骨的寒风在水沟中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为了抗旱保苗,他和老伴不得不拖着“老弱之躯”挖渠引水,参与到抗旱大军中。

  中国中东部的部分小麦主产区正在遭遇一场严重旱情,持续两个多月的无有效降雨导致这一地区小麦生长不足,而缺乏劳动力正成为困扰上述地区抗旱的突出难题。

  地处中部的农业大省安徽是中国目前6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年产粮食超过600亿斤,居全国粮食产量第6位,每年调出粮食100多亿斤。

  9月底以来,安徽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持续少雨,致使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情,最大受旱面积一度达到2655万亩。为此,该省从12月1日起要求各地开展抗旱保苗10日大会战,千方百计加大浇灌力度,实现受旱小麦和弱苗田块基本普浇一遍。

  尽管政府千方百计动员农民抗旱保苗,但沿着麦地一路走来,总能看到一些长势稀疏甚至连苗都没有出的田块。“劳动力缺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安徽小麦主产县阜南县,村民冯风昆正拖一条长长的白色塑料管给一片黄土浇水,在这块地的四周都是绿色的麦田。记者好奇地询问为什么不给旁边出苗的麦地浇水,而要给这块荒地浇水。冯风昆笑着说,这片地也是麦田,因为没有及时浇灌,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出苗。

  冯风昆说,这块田是自己的姨妈家的,家里儿女长年在外打工,没在劳力抗旱,只能靠他这个侄子了。“前段时间工作太忙,没有及时浇水灌溉、结果姨妈家的麦田成了这片苗情最差的。”

  尽管应姨妈的一再要求,他请了两天假来帮助抗旱浇水,但在冯风昆看来,这种抗旱保苗对只种几亩地的农民来说“很不划算”。

  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阜南县农委副主任蔡明胜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农村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缺乏劳动力是目前抗旱保苗的最突出困难。”蔡明胜说,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地方政府采取政府出钱,支持农民打水井和购买抗旱机具;组织村里留守的劳动力成立抗旱浇灌服务队,专门帮助没有劳力的家庭浇地。

  而来自安徽省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为了应对严重旱情,该省已经紧急下拨了2000万元抗旱资金,同时提前启动了2011年农机具购置补贴,让购买抗旱农机具的农民提前享受优惠补贴。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胡承霖指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进入拐点,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村留守劳动力越来越少,如何解决粮食丰收与“无人种粮”间的矛盾,是中国未来粮食生产将面临的长期考验。此次抗旱出现的“民工荒”强烈传递了这一信号。

  长期专注小麦研究的胡承霖教授认为,粮食生产在中国是个战略问题,这几年中国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此次安徽的旱情不仅安徽省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发动、给予资金支持,国家农业部门也高度关注粮食主产区的旱情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在粮食生产问题上的大国责任和姿态,中国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这句话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而基层农业专家也指出,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国各级政府也开始变得由过去强行指挥到现在更加注重为农民服务。通过政府角色转变激发和稳定农民的种粮积极。“前几年抗旱,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强迫农民回家打水浇灌,但现在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政府更加尊重民生,不再搞强迫,而是身体力行,组织基层干部和专家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抗旱保苗。”蔡明胜说。

  蔡明胜、胡承霖等人表示,此次中国粮食主产区遭遇的“民工荒”只是一个开始。它给中国的粮食生产提了个醒,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呈逐步下降趋势,解决粮食稳产高产问题还需要更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需要不断提高农田水利等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技术现代化、专业化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而这一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