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治堵新政明日公布 网友留言多提建设性意见

来源:新京报
2010年12月22日01:54
12月17日,花乡二手车交易市场,窗口挤满焦急等待的人。 本报记者 郭超 摄


  本报讯 昨日,北京市交通委官网公布了一周以来部分社会公众对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的意见。据统计,网上对《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总体持赞成支持态度,仅有5.8%表示反对。另外,“北京交通改善措施”将在本周四发布。

  为期一周的网上征求意见活动结束。征求意见期间,网上共收到意见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

  据统计,网上对《意见》总体持赞成支持态度,94.2%的网上留言、来信和传真提出建设性意见,涵盖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和交通文明等多个方面。

  对《意见》表示反对的占5.8%。网友对治堵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公车改革”、“拥堵费”、“限制机动车增长”等热点问题。网友建议压缩公车、减少特权车等。

  还有网友建议在北京市中心对机动车所载人数实施不同收费,载人越少收费越高。还有网友建议政府部门率先表率,将办公地点迁至郊区。

  据首都之窗网站昨日公布:“北京交通改善措施”将在12月23日(本周四)发布。

  追问

  “3000余意见不具广泛性”

  此次网上共收到意见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说,通过信函和传真方式收集意见欠缺可操作性。如今网络这么发达,很少有人通过手写书信的方式来提出意见。王文章看来,北京户籍人口一千多万,仅凭3000余人来反映“意见”,不具有广泛性。

  王文章提出,要选择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通过调查问卷、网络调查、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征集意见。将整个征集过程加以合法化,通过广泛讨论,兼顾各方利益,这样才能达到民主决策。这样出台的政策,才是相对正确的,而不是只有在短期达到效果的利益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教授、交通运输法研究所所长张长青也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的方式也不够合理,缺少公开、透明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收集到3000多民意,这对于上千万北京市民太微乎其微。”张长青认为,政府要公布一个政策,应该多次反复、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每一步的修改也要公开,否则政策出台就有失公允。“如果他们按照现在的民意出台政策,太儿戏。”

  “缺细则恐影响科学决策”

  征集意见期间,北京将限制机动车上牌的传言不断,并引发车市抢购和排队上牌。

  对此,北京交通大学法学教授、交通运输法研究所所长张长青说,政策发布后的几天里,还能听到各种传闻。

  他认为,意见稿只是一个框架,民众看到后是一头雾水。如果要真正的征求民意,那么起码要做到内容翔实。“在老百姓不清楚,不理解的情况下,问同意不同意,太不严谨了。”

  王文章也提到,目前“征集意见”中对限行和机动车购买门槛的规定,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提及具体的执行时间、范围和措施,“政策出台前就关心这些问题,现在还是看不太明白,这种征集民意的方法有点缺乏诚意。”

  王文章说,细则模糊的“意见”,只能看出政府采取了对意见出台有利的一面,将民意当成制定政策的工具,顺理成章地出台设定的“措施”。

  面对这样一份框架性的征求意见稿,公众首先忧虑的是治堵决策的科学性问题。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治堵方案如何形成,具体措施、表述都比较模糊。如果没有科学理念的始终贯穿,没有对治堵举措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与论证等,治堵措施在实践中也必然会碰壁。公众担忧并且后怕的是,不但拥堵没治好,反倒劳民伤财。

  影响

  机动车一周激增3万辆

  市民赶在政策出台前购车上牌,车管所周边成为新堵点

  本报讯 上一周,北京净增机动车3万辆,增速是前几个月周增长量的2倍,汽车交易市场和车管所周边成为新堵点。

  昨天,记者从北京市交管局了解到,截至19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76万余辆。市区内道路交通流量已呈超饱和状态。近期,每到周末不限行时间,道路交通压力不堪重负,平日的高峰时段,持续时间也有所延长。

  近期,由于市民赶在政策出台前购车,加之有传言近期将停止验车,各大机动车交易市场和车管所成为新的交通拥堵点,昨天,花乡二手车交易市场周边,全天处于高饱和状态,岳各庄检测场车辆排队也影响到周边交通。

  根据目前增速,北京500万机动车保有量的纪录,有望在春节前提前突破。

  交管部门对将停止验车的传言未予回应。

  【专家】

  “不明朗政策易造成恐慌消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现在的车市已经不正常了。北京治理拥堵政策征求意见一段时间,车市跟着出现井喷式增长,主要因意见中所提及的措施缺乏细则。

  罗磊说,其中模棱两可地提到要采取措施减缓机动车增速,无疑是人为造成了消费恐慌,而恐慌性购车的影响已经蔓延至相关产业。罗磊认为,即使有关部门看到现在的车市非正常情况,也不会对即将出台的政策有所改变,“这都是研讨和商议好的,改变可能性很小。”他表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已经在密切关注这个政策的进展,也打算向北京有关部门致函,建议慎重采取机动车限制措施。希望交通部门能公开、公平的征求社会意见,让消费者心里明白,避免盲目和冲动的汽车消费。

  现场

  展车都被卖光

  24日停验车传言加剧上牌恐慌

  本报讯 近日北京车市进一步升温,不少品牌的展车也已售出,不少经销店迎来了验车上牌的高峰。

  目前,上海通用、上海大众、雪佛兰、东风悦达起亚等多个主流乘用车品牌都出现了展车售出情况,如上海通用凯越、君威等车型,目前预订均需要等1个月以上方可提车。

  大众品牌目前除捷达、桑塔纳尚有现车外,其余车型的很多展车均已售完,东风悦达起亚目前1.6L的产品,包括赛拉图、福瑞迪也均无现车。

  据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最新的数据显示,近几日,亚市日新车销量依然保持在500多辆,与前几日相比小幅增加。但缺车情况十分严重,多数厂家并未临时增加产量,甚至还在缩减,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

  此外,很多品牌出现了车主排队验车的情况,东风悦达起亚中企欣源店的市场部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店每天验车上牌量达到30辆以上,此前每天约十几辆,由于传闻上牌大限即将临近,消费者大多希望在年底前验车上牌。再者,有传闻检测厂将在24日之后停止验车,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恐慌心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刘泽宁 郭超 尹蔚

  社论

  治堵:方案模模糊糊,民意不明不白

  为期一周的北京治堵方案网上征求意见活动结束。据交通委介绍,征求意见期间,网上共收到意见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其中94.2%的网上留言、来信和传真“提出建设性意见”,涵盖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和交通文明等多个方面。对治堵方案表示反对的占5.8%,主要集中在抑制机动车快速增长、单双号限行、公车管理、征收拥堵费等方面。

  治堵征求意见的程序性步骤已经完成,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晓公众的反应。但是,公布出来的这些数字还是有些出人意料,一个关系全市市民利益的意见征集,怎会只有不到3000多条意见?

  按照北京现有常住人口1920万计算,这2900多条意见在其中占据的比例微乎其微。如果认为这样的意见就代表了全体市民的意见,其说服力显然要打折扣。至少,这样寡淡的数字,不能叫“对于治堵方案,市民反映热烈”。

  导致这种冷清的结果,应该说和征求意见的治堵方案本身有很大关系。这个方案对“建”的问题着墨甚多,对“管”和“限”语焉不详,回避了市民最关心的关键议题。比如,在限车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拿出具体的措施。这样模模糊糊的方案,拿来征集民意,对政策的制定意义有限,甚至还容易有负面效应。大家都看到了,在治堵方案征求意见前后,北京车市火爆空前,人们疯狂买车,或囤积车牌。这种恐慌性购车行为说明市民对具体限车措施没有预期,因而盲目行事。

  方案的模糊,导致征集意见的结果不明不白。94.2%的“建设性意见”到底指的什么,这些“建设性意见”是否意味着都是赞成意见?如果不是简单地说“不”,那么,几乎所有的意见都可以算作建设性意见。“反对意见”又指的什么?难道有人对修马路、公交优先也投了反对票?只有5.8%的反对意见,似乎与人们的现实感受不相契合。在保证公车零增长、限制私人购车、征收拥堵费等领域,质疑声不少,恐怕不是5.8%能涵盖的。而“建设性意见”的提出,正是对方案中的有些条款不同意,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算不算一种“反对意见”?

  也许很多市民对于治堵方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肯定的,很多人反对的只是某些具体的内容、或者说是模棱两可的内容。公布民意结果时,如果详细列出,在每一条款上,赞成和反对的比例究竟有多高,或许对最后政策的出台还有些参考价值。

  征求意见是为了让决策更理性、更科学,要从中看到真正的民心向背。如今,治堵方案本身模模糊糊,回避了关键问题,而且征集民意结果也不明不白,难以服众。这的确令人怀疑治堵方案征求民意是不是一种走过场,更担心真正的民意难以进入治堵决策。

  对于目前北京交通拥堵。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治理的状况,所有的北京市民都是有共识的,绝大多数也是愿意支持配合政府工作,并且对治堵方案与治堵效果抱有良好的愿望,这正是北京治堵的民意基础。有关部门应该利用好这个基础,拿出更具体详细的方案,在治堵措施,特别是涉及市民自身权益的问题上进行充分的解释、沟通、讨论和征求意见。这样才能保证未来治堵措施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