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又至,回望即将过去的2010年,能源正在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这一年,关于能源的故事每天上演,我们从中挑选出10个国际能源热点事件,与读者一起,读一读,品一品。
1
NEWS·2010 中国领跑 全球清洁能源竞赛 2010年1月,《纽约时报》在一篇关于中国的专题报道中使用了一个极具煽动力的标题“中国正在领跑 全球清洁能源竞赛”。自此,“中国”和“清洁能源”两个词条紧密捆绑在一起,成为世界舆论议论中国的又一个交汇点。这一年,皮尤、美国进步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知名智库和组织接连抛出数十份调查报告,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世界,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一哥”。
在名目繁多的各类报道和报告中,独立智库皮尤慈善信托基金被认为最具客观性。这家智库今年3月在一份名为《谁在领跑清洁能源竞赛?》的报告中指出,中国2009年的清洁能源投资高达346亿美元,5年来首次超越美国(186亿美元),成为全球绿色投资第一国。
细化到风电、太阳能等具体的绿色产业,中国的表现同样让世界侧目不已。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13750兆瓦,超过了美国(10000兆瓦)和欧洲(10738兆瓦);2010年,历经百年发展的中国水电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之最;光伏产业更是牢牢占据世界首位,2009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达4382兆瓦,占全球产量的46.9%,远超美、日等传统光伏强国;至于核电,中国在建机组25台,占世界在建机组总数的40%,又一次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当外媒不断以气候问题和减排责难中国时,当国际能源署莫名其妙地抛出“中国超美成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一说时,或许这一系列数据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面对花样繁多的“高帽”,中国应当保持理性,“大”和“强”之间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等号,争夺“第一”的名号也并非目的。在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等环节上,中国与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清洁能源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也依然存在。然而量变来了,质变还会远吗?
(于欢)
2
NEWS·2010 墨湾之殇 警钟长鸣 4月20日,BP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约82公里处海域的“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爆炸起火,后沉入墨西哥湾,11名钻井平台工作人员死亡。随之而来的原油泄漏持续了5个月之久,直至9月中旬才彻底封死油井,共有超过400万桶原油外泄,给当地渔业、旅游业以及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灾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截至目前,关于该事故的最终责任赔付还在审理中。
对BP而言,这是一场浩劫,令其元气大伤,名誉扫地。一是BP管理层大换血,前首席执行官唐熙华引咎辞职,让位美籍人士达德利;二是为堵漏、清污及赔付事宜支出或达400亿美元,为筹集资金,BP不得不变卖家产;三是深水钻井排头兵的昔日风光不再。
对华盛顿而言,这是一种尴尬。墨西哥湾事故发生前一个月,奥巴马才刚宣布开禁近海油气开采,此事故一出,政府随即调头,暂停了深海钻探许可证发放,并研究如何进一步明确深水钻井的安全规范。同时,美国国会正在审议一项法案,准备大幅提高原油泄漏赔偿上限,甚至“上不封顶”,而根据美国现行法律,原油泄漏事件的经济赔偿上限为7500万美元。
对油气生产商而言,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政策来保证可持续运营势在必行。将激发油气生产商重新识别、量化、管理以及控制环境、健康及安全风险,设立最终问责制,明确职责。
对保险业而言,墨湾悲剧促使保险公司重新界定风险和最坏的情况,以及最终责任人。“深水地平线”爆炸之后,全球能源保费飙升了30%。出于一旦发生事故,将赔得“倾家荡产”的担忧,保险总额问题也提上油气公司的董事会议程,这意味着当前需要探索新的模式,以纳入多家保险公司以及再保险公司。
尽管爆炸惨剧给整个深水钻探行业带来极大震撼,暂时放缓了深水钻探的步伐,但油气仍是未来数十年世界能源供给的主要部分,未来深水作业仍将继续,只是“安全”的位置应该提前了。
(何英) 3
NEWS·2010 页岩气 撼动全球天然气格局 面对不断攀升的能源需求和日益增大的能源压力,非常规能源受到青睐,作为天然气家族的新成员, 页岩气更是独领风骚。水平钻井和大型压裂改造技术的进步,大幅降低了 页岩气的开发成本,有效提高了 页岩气产量,经济性的大为改善使这种长期被人忽视的天然气资源崛起为清洁能源的生力军。据预测,世界 页岩气资源量为456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和中国、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前苏联等地区, 页岩气的资源潜力甚至可能大于常规天然气。因此,有乐观预测,天然气有可能成为人类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的桥梁。其中, 页岩气的发现与利用功不可没。
页岩气在美国大放异彩,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和利用,让美国的天然气资源总量增加了近一倍,天然气产量也大规模增长。产量地位的更替使美国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直接逆转,并推动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带来的油气资源短期供应过剩的局面还未完全扭转,美国 页岩气产量迅速增加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天然气和LNG供大于求的趋势,原本低迷的天然气价格短期内更难抬头。天然气出口国流向的转移和天然气出口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天然气市场逐渐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天然气期货价格长期低迷还将加剧俄罗斯和卡塔尔等天然气出口国的竞争。此外,油气公司围绕 页岩气资源的激烈争夺和战略布局也已全面展开。
(何英)
4
NEWS·2010 海上风电 走出欧洲 2010年见证了 海上风电的大发展。多国 海上风电发展提速,各家巨头对 海上风电市场虎视眈眈,“跑马
圈海”热情高涨。
长期以来,欧盟在 海上风电领域一直保持着“一枝独秀”的地位。2010年欧盟又提出了到2020年 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4万兆瓦的目标。为此,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必须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虽然当前 海上风电提供的电力尚不足欧洲用电量的0.3%,但是2010年成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欧洲风能协会预计,该地区2010年新增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兆瓦,从而占到全年新增风电装机的10%。另外,欧盟委员会正在抓紧给北海9个相连的 海上风电场项目投资。一旦这些离岸风电场连接起来,该地区的跨国风电市场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丹麦建成第一座 海上风电场以来,世界 海上风电的发展一直小步挪移。然而2010年我国东海大桥 海上风电项目并网,这个项目是全球除欧洲之外第一个 海上风电并网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 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102兆瓦,标志着中国的 海上风电产业已稳步起航。
2010年 海上风电之花也开到了美国。2010年4月底,美国内政部长肯·萨拉查宣布批准了“海角风力发电”(Cape Wind)项目,为美国首座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铺平了道路。另外,2010年韩国也宣布,将斥资9.2万亿韩元(约554亿元人民币)建立大型 海上风电场,预计于2019年前建成。
海上风电的痼疾,如技术复杂、安装、运行、维护的成本高等问题仍在。不过应该看到,今后 海上风电产业会更加茁壮地成长。或许10年后再回眸 海上风电发展历程,2010年关键年的地位将更明显。
(王海霞) 5
NEWS·2010 气候谈判 务实前行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COP15)的高开低走让世界认识到, 气候谈判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2010年, 气候谈判还在继续。从德国波恩,到中国天津,再到继承“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墨西哥坎昆,关注少了,期待小了,但却更务实了。
坎昆气候大会(COP16)的宣传语“坎昆做得到!”(Cancun Can!)多少透露出一股不自信,这与一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惨败”有直接关系。与其说世界对坎昆气候大会没有期待,不如说世界在担心 气候谈判在坎昆出现倒退,甚至是现有 气候谈判机制的崩溃。
“先求小同,再去大异”也许是 气候谈判这条长征路上必须要经历的,从这个角度说,坎昆气候大会是成功的。虽然日本曾在会场上以一句“永不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设定减排目标”空投“双轨危机”,但最终在各国的妥协之下,《京都议定书》和《公约》的两个工作组分别达成了具有法律效力协议,即《坎昆协议》,联合国主导的多边谈判机制得以继续。
《坎昆协议》不应被视为“皇帝的新衣”。首先,它坚持了 气候谈判的“双规机制”, 确认了《京都议定书》减排第二承诺期(2012年至2020年)的“存在”,确保了明年 气候谈判能够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下去;再者,就适应、减缓、技术转让和气候援金等发展中国家关心问题,《坎昆协议》都做出了明文规定,虽然措辞模糊,但却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气候谈判未亡。事实上,在坎昆大会召开前,联合国的气候问题官员们已多次公开提及明年的COP17,坎昆的“过渡”角色早已被确立。
总体而言,坎昆没有真正的坏消息,对于一个牵扯世界上190多个国家的超级多边谈判来说,这已经是一种成功。 气候谈判的终点在哪儿?2011年的南非德班也许不是,未来的谈判仍将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不偏离轨道,它一定有终点,因为这是关乎全人类生存的话题。
(于欢)
6
NEWS·2010 中国能源企业 阔步走出去 2010年, 中国能源企业又一次吸引世界的目光。阔步走出国门的中国油企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动作频频,接二连三的并购合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和信心。
在 中国能源企业的“出海大军”中,最为抢眼的自然是三大油企。中海油不仅在今年大热的页岩气
领域有所动作,对其传统业务领域也毫不放松。收购美国页岩气项目、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签署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忙得不亦乐乎。中石化在2010年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南美成了中石化一大业务重点,不仅以24.5亿美元收购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在阿根廷的业务,与巴西石油公司合作开发巴西油气资源更是让中石化成为首个进入巴西油气领域的 中国能源企业。中石油同样不落下风。11月底,中石油海外业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炉。规划预计到“十二五”末,中石油将基本建成中亚、非洲、南美、中东以及亚太5个规模不同的油气合作区,西、北、南、东部四大陆上跨境油气输送通道将全面建成。近日,中石油与世界第一大石油巨头沙特阿美公司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更是填补了中国企业从未在沙特本土与其进行合作的空白。
除了在油气领域多点开花,其他能源领域同样不乏中国企业的活跃身影。12月21日,国家电网宣布投资9.89亿美元,成功购得巴西7家输电公司及其输电资产30年经营特许权。这是继获得菲律宾国家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后,国网又一项重大海外投资。风电企业更是“组团”前往海外。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拥有性价比优势的中国风电企业更多地选择逐鹿海外市场,包括华锐、金风在内的多家企业在2010年均有海外合作项目。
2010年国际能源市场刮起的这股中国风不仅为 中国能源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了 中国能源企业的能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了,这股中国风一定会刮得更强,刮到更多的地方。
(王晓苏) 7
NEWS·2010 美国 清洁能源战略碰钉 11月3日, 美国中期选举落下帷幕,奥巴马领导的民主党没能抵挡住共和党的猛烈攻势,失去众议院控制权,参议院的席位也被对手大量蚕食。
今天来看,美中期选举,影响初现。不仅奥巴马一直以来强势推动的《 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恐将无限期搁置;而且共和党誓言要将 美国用于清洁能源研发的资金大大削减,迫使美能源部(DOE)掀起了一波以“ 美国面临新人造卫星时刻”为主题的反击。
中期选举后,气候法案已经名存实亡。新任参议院议长、共和党员约翰·博纳毫不客气地公开讽刺二氧化碳危害环境“基本是个笑话”。被视为奥巴马气候政策“靠山”的 美国环保署(EPA)也成为攻击对象,共和党人重申将反对EPA颁发的“一切有关减排的法规”。民主党内部也不是一团和气。成功当选参议员的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员乔·曼钦公开炮轰奥巴马的气候政策。四面楚歌的奥巴马本人也对气候立法失去信心了。在中期选举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暗示已放弃在接下来的2年总统任期内促成气候法案成为法律。
中期选举中,共和党中提出了“向 美国承诺”的口号,声称要将 美国弹性预算的资金降至2008年水平(弹性预算大约占 美国总预算的1/3)。 美国科学促进会估计,美在2011年注入科技研发的资金将因此减少80亿美元,其中DOE一家就将损失10亿美元。
当然,DOE不会在乎区区10亿美元,他们害怕的是未来 美国投资大趋势发生逆转。DOE没有选择坐以待毙。11月底美能源部长朱棣文发表了“我们又一次面临人造地球卫星时刻”的讲话,细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取得的进展,将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带给 美国的“威胁”与1957年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相提并论。12月6日,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演讲重申“人造地球卫星时刻”的紧迫性。民主党此举是希望在明年共和党正式入主众议院之前抓紧最后时间争取主动。
放眼未来,在气候法案胎死腹中,清洁能源投资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不知奥巴马和民主党又将如何应对?
(覃泽文)
8
NEWS·2010 国际油价强势回暖 引猜想 2010年12月8日,纽交所原油期货价格一举突破90美元关口,创下26个月以来的新高,引发业
内舆论纷纷猜测:国际原油价格是否将重演当年的高位运行?
2010年,国际油价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变化。新年伊始,先是实现了开门红:在1月4日即突破每桶80美元大关,1月6日收盘更是达到连续10个交易日上涨,每桶报价83.18美元,创下自2008年10月中旬以来的新高。
彼时,业界即对今年全球油价走势整体持积极态度,上涨呼声甚高。英国《金融时报》1月4日曾撰文称,一系列公布出的数据显示,今年亚洲经济复苏的步伐更坚定。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亚洲主要国家的强劲复苏必然带动原油需求上涨,从而影响油价。更有曾准确预言过去10年油价趋势的加拿大经济学家杰夫·鲁宾积极乐观地认为,油价将于2010年内达到每桶100美元。
此后,国际油价仿佛要主动印证鲁宾的预言,一路上扬,到4月6日收盘报价每桶86.84美元,突破85美元的关口。然而,正当业界普遍认为今年的油价将维持高位运行并继续增长时,5月7日,纽交所原油期货却连续3个交易日走软,最低跌至每桶74.58美元。此后国际油价坐上下行“过山车”,一改4月初一路高歌态势,出现大幅下跌,于5月25日达到阶段性低点——67.15美元/桶,跌幅超过17%,成为自2008年12月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业界对于油价走势的情绪也一度滑落至谷底,纷纷看低油价,甚至有人提出,油价可能会跌至每桶30美元至40美元的价格。
然而,进入下半年,国际油价虽然时有回落,却在曲折中一路走高,在12月初终于突破每桶90美元关口,并继续呈现出上扬的态势。一年的起起落落是否将再次应验鲁宾预言?国际油价距离每桶100美元究竟还有多远?
(李慧) 9
NEWS·2010 多国 大砍太阳能补贴 今年全球太阳能大国对补贴的削减力度曾一度让众人哗然,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朝阳产业。乍一看,此举仿佛是将新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揭开事实背后的真相后,业内人士也稍显淡定了。
先来看看全球太阳能大国削减补贴的具体措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作为全球太阳能业界大佬,他们的任何举动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业界人士的担忧也是从中而来。今年7月1日起,德国对屋顶光伏系统补贴额减少13%,对转换地区补贴额减少8%,其他地区减少12%。从今年 10月1日开始,德国光伏总补贴额进一步减少3%。今年8月,西班牙表示,计划今年对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减少45%,对大型屋顶太阳能光伏装置的上网电价下降25%,小型的则下降5%。意大利则计划,从明年开始,逐个季度削减太阳能发电补贴,超过5兆瓦的系统将削减30%,小规模系统则削减20%,未来3年意大利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上限为3吉瓦。另外,美国也表示目前正在考虑收紧太阳能补贴。
此番补贴削减离不开全球经济衰退对欧美国家的打击,西班牙就表示,此举是作为该国持续财政紧缩政策的一部分。但是,究其根源,我们可以看到事件的另一面,那就是太阳能组件成本的下降。由于太阳能组件价格大幅滑落,即使这些政府削减太阳能补贴,企业仍有可能消化这部分损失,民众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会太低,他们也不会因此失去热情。再者,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政府即使准备削减太阳能补贴,也不会以放慢太阳能的推广速度为代价。
同时,随着削减补贴日期的临近,各大光伏巨头正加快在德国的太阳能设备安装,以赶搭这趟“末班车”。 标准普尔公布的一份最新行业预测显示,20 10年德国太阳能市场占据了全球总安装量的将近一半,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50%,并预计,2011年全球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安装量将比今年增长20%,其中部分原因在于2011年组件平均销售价格将下降15%左右。2011年多晶硅的均价也将在目前每千克76美元现货市场价格的基础上下调21%,降至每千克60美元左右。
(刘洋)
10 NEWS·2010 印度 演绎“核电外交” “核电复兴”成为20 10年全球能源的一个热词。 印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年, 印度为世界演绎了“核电大外交”,与世界各大核电强国“亲密接触”,取得了丰硕成果。8月,日印就进一步推进民用核能合作进程举行会谈;11月,美印签署共同建立全球核能中心备忘录;12月初,法印签署了价值93亿美元的核反应堆采购框架协议;12月下旬,俄印就协助后者建造18座核反应堆、提供核燃料和核废料处理技术等一系列问题签署了相关协议……这一些列事件表明了 印度坚定不移的核电步伐。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迫于自身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压力,发展核能成为 印度确保能源自给的重要内容。目前, 印度核电在全国电力供应中的比例还不足3%。鉴于此, 印度提出了世界上最大胆的核能发展计划——到2050年该国核能发电能力将达到47万兆瓦,为目前的12倍,力图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结束 印度的电力短缺问题。然而,核电属于高科技产业,对技术、资金及安全保障等要求颇高,这些给 印度核电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仅靠 印度一己之力远不能达成所愿,开展国际合作,寻找“外援”成为 印度的不二选择。
印度核电提速开启了价值1500亿美元的大市场,使其成为主要核电国家竞相追捧的香饽饽。但是也应该注意,长期以来 印度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拒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虽无“有核国家”之名,但却有核武之实。如何保证 印度不披着核电合作的外衣来壮大其核武力量,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重要课题。
(王林)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李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