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1年全国两会报道 > 2011年重庆两会报道 > 2011重庆两会最新评论

重庆坚持创新改善民生 老百姓过得幸福活得尊严

来源:国际在线
2011年01月04日09:43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杨文

  过年过节有慰问、物价涨了政府强力调控、社会保障全方位、城里的生活面子票子都不少……针对老百姓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去年来,我市以创新的思路,连续实施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民心工程,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在刚刚闭幕的全市经济工作会上,市委书记薄熙来说,重庆虽然有了大发展,但困难群众还不少,民生问题依然突出。他说,改善民生不是单纯“花钱”,同时也能“挣钱”,而且越舍得在民生上花钱,政府就越有钱。这两年,重庆市市和区县两级财政50%以上用于民生,但政府不仅没有破产,“钱袋子”反而越来越鼓,去年财政收入增加了53%,各项事业都蒸蒸日上,良性发展。

  重庆坚持创新的做法服务民生,生动地诠释了一个道理要想赢得百姓支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抓住百姓衣食住行的具体问题,去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让老百姓生活在满意的环境里,只有这样,才能人心齐、发展旺。

  抓住每个重大节日,让阳光照耀每一位困难群众

  去年是重庆的民生之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民生十条”,条条击中要害。而让困难群众过好每个节日这样的小事,执政者同样关心,正如市委书记薄熙来所说,如果每个节日都能让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吃上一顿,就能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从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去年端午前夕,熙来书记专门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困难群众吃粽子的事儿。

  9月14日,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城乡困难群众节日送温暖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和国庆六大节日,市级每年筹集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向困难群众送温暖。

  巴南区龙洲湾街道沿河村老党员李孝顺和他的邻居,是送温暖长效机制建立的见证者。

  去年端午节,与李孝顺相邻的农村低保户周顺辉家,几年来头一次吃上了肉粽子;中秋节,街道又送来了香喷喷的蛋黄月饼。周顺辉见人就说,政府出了好政策,穷人家里每隔两个月就有一次盼头,真好!

  中秋节后,李孝顺发现,住在沿河村5社的小姑娘王莹莹,每天都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家,和以前背着书包耸着肩的模样判若两人。好奇的老李到老王家一问,才知道市里在中秋节组织了60几个像莹莹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到深圳与爸妈团圆,难怪小姑娘精神得像换了一个人。

  这些都是邻居家的事儿,李孝顺家既不是低保户,也没有留守儿童,即使是这样,他也收到了意外的惊喜。原来,市委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给全市党龄40年以上的老党员按月发放80元至120元的生活补贴,老李党龄52年,每月能领到100元补贴。

  去年12月27日,巴南区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就给老李送来了2011年1月的100元补贴金。上门的年轻人说,考虑到“老革命”们要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元旦节,区里特别把补贴金提前半月发放。

  对于重庆人这些生活小变化,一家国内媒体评价说:“对于老百姓来说,过好一个传统节日非同小可。抓住了这样的"小事",可谓抓住了执政为民的根本。”

  另一家媒体则评论:“"莫以善小而不为",让困难群众过好每个节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党的执政要求。”

  “涨”声一片,政府强力措施稳住物价

  2010年,许多城市居民对物价上涨最直观的感受农产品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角,不起眼的大蒜、白糖、土豆则成为“主角中的主角”。

  百姓生活的稳定成为市委、市政府最牵挂的事。11月,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迅速采取八项举措确保市场供应,稳定消费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八大举措条条“给力”,包括市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蔬菜发展基金,整合2亿元,抓好市级四大蔬菜基地、六大中心城市蔬菜基地和区县蔬菜基地建设;国有流通企业所属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对摊位费、进场费等相关收费降低30%;加强市场调控,抓好406个农产品市场整治,给予每个市场30万元补助;自2010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等。

  12月初,市委、市政府又作出惠民部署,拿出7.5亿元保民生,惠及221.4万低收入人群、困难职工和241万在校学生。同时,市财政局还在着手研究提高失业保险金保障标准。

  7.5亿元民生“大礼包”包括从去年10月1日起,对城市低保对象每人每月提高30元标准。在得知低保标准将要提高的消息后,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低保户刘仁义特意跑到报刊亭买了一份报纸。回家后他逐字逐句、反复计算自己的低保金到底能涨多少。

  “我一家三口现在是550元,每人物价补贴30元,总共要多得90元。这些钱,算好了花,能吃四五天好饭好菜了。”刘仁义说,这90元钱虽不多,但说明政府还惦记他们这些困难群众,他很知足。

  “涨”声一片、“控”举不断,“涨”“控”之下,重庆物价走势渐趋稳定。市财政局消息,2010年1至10月,我市CPI增幅为2.9%,低于全国3.3%的平均水平,位列第17位,主要商品价格及市场供应平稳。

  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有尊严地在城市生根

  2010年12月9日,在江北区花园村派出所内,从长寿来主城打工已19年的徐树平,在户政窗口顺利办理了农转城相关手续,成为重庆市第100万个“农转城”居民。

  徐树平的老家在长寿区长寿湖镇安顺村。1991年,他来到城里打工,在市燃气集团管道维护分公司从事焊工工作。

  在城里呆了19年,孩子也从小在城里长大,徐树平一心想在城里安家落户。为了圆梦,他不止一次跑到派出所咨询如何才能转户,因为学历不够和没有购房,这个梦想迟迟未能实现。

  两年前,儿子考初中,因不是主城户口,徐树平不得不缴纳1万多元的择校费。而同样因为户口原因,徐树平在单位打工也只能享受临时工待遇,各种福利也比城里职工少。

  如今,经过19年的等待,徐树平脸上的笑容展现了终于被城市接纳的欣慰。

  户籍问题是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为实现千万农民有尊严地进城,2010年8月15日,重庆市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

  重庆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尝试通过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的弹性退出机制,以合理的过渡期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重庆的思路是,即使农民穿上城市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这“五件衣服”,其在农村的宅基地、林权、承包地这“三件衣服”中,允许最多3年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在承包期内允许保留林权。同时,农民转户后可继续保留计划生育政策福利、在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经营权之前保留农村各项补贴。

  重庆市还在全国率先将转户农民工这些“新市民”纳入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民工公寓等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之中。以体量大、解决范围广的公租房为例,根据规划,在未来10年,重庆市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2012年将有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成,这些房源主要针对进城落户的“新市民”、新毕业的大学生等城市夹心层。将农民工纳入这样的住房保障体系,就为农民进城大大降低了门槛。

  如今,转户进城已成为重庆农民的战略选择,截至去年12月22日,“农转城”总量已达122万多人,其中整户转移30多万户,平均每天办理9517例。作者:范子军 (来源: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UN91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