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员杨先生展示自己的名片,上面的头衔为销售经理。 记者 张永波 摄 |
头衔也“通胀” 主管只管自己
刚毕业就当上了经理,这是多么的有成就感?但惊喜却在进入公司后瞬间落空。网友“只能做己”应聘进某证券公司后,发现这里人人都是经理,做的却是最底层的工作,拿普通业务员的工资。近日,他在大渝社区发帖讲述自己的心理落差。连日来,记者在解放碑和江北等写字楼调查发现,“头衔通胀”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个10人的公司就有8人是经理,还有两个是总经理和主管。唬人却不值钱的头衔,让员工很无奈。
经理唬人不值钱
“我应聘上一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本来觉得很洋气,进了公司才发现,人人都是经理。”近日,网友“只能做己”在大渝社区以《悲催的职称 唬人不值钱》为名发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记者在江北见到了发帖网友张太强,他今年23岁。张太强介绍,本来应聘证券公司客户经理,心里并没有底气,“没有想到自己成功晋级,很开心”。进入公司,他跟同事交流后才发现,所有人都是经理,其实都是普通员工,底薪1000元,加提成也就2000多元,和自己想象中的经理收入大不一样。
公司80%是经理
连日来,记者在江北区和解放碑各写字楼调查发现,这种名不符实的头衔在房产、证券、广告等行业很普遍。证券行业的普通员工都是经理:客户经理、投资经理。昨日中午,在江北红鼎国际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几个年轻人正在格子间里上网、午休。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告诉记者,他姓杨,是公司的销售经理,小杨称,公司里10个人有8个都是经理,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能进公司都是经理,除了这些经理外,还有一个是行政主管,“我们的行政主管就管自己一个人”。
升职不加薪 浮云
广告行业的头衔也很体面。在渝中区一广告公司上班的王芳(化名)表示,公司里的5个业务员都是市场经理,主任就是市场总监。做设计的王芳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的职位是首席设计师。“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名片上是高级设计师。进来后才发现,我和其他设计师做的事情一样。”半年后,公司老总就决定“提拔”王芳。虽然成为首席设计师,王芳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公司总共3名设计师,个个都是首席,而且升职不涨薪,“只是让别人听起有分量些,对我完全是心理安慰”。
网络调查
不看头衔看加薪 经理已经审美疲劳了
“头衔通胀”,你如何看待?大渝网昨日下午的调查吸引了300余网友参与。28.21%的网友表示,自己单位就有很多经理;33.23%的网友认为:“头衔不重要,我看重加薪。”18.81%的网友表示,既然不能加薪,给个头衔也不错,在外洋气。只有19.75%的网友对“头衔通胀”并不清楚。
网友“燕缺”在跟帖中表示,“我一般不关心头衔,但很多销售的一递名片就是经理,总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不想搭理这样的‘经理’。”网友“SUNNY”称,现在看到经理已经没有感觉了,自己知道主管、总监之类的才稍微有点分量。
江北某机关公务员俞先生表示,自己经常都会接到保险公司客户经理的电话,已经习惯了。“包括吃饭、玩的地方,所谓经理就是业务员、服务员,所以听到经理已经‘审美疲劳’了,觉得就是服务员、业务员的代名词了。”
回应
公司:头衔为员工增底气
昨日,在渝中区解放碑一人才招聘现场,记者看到,很多用人单位列出的招聘广告上,都有销售经理、市场经理、营销经理等职位,但在职位描述的工作内容中,做的事情和工资同普通业务员一样。
招聘现场,一人才市场公司的业务经理等职位正虚位以待。当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咨询时,姓王的工作人员明确地表示,其实他们就是招聘普通的业务员。“我们业务员都是和其他公司的人事主管或老总沟通,让他们来我们人才市场招聘。经理头衔,主要是方便业务员和对方谈业务。”王先生表示,有了经理头衔可以提升业务员自身的底气,另一方面对于对方也是一种尊重。
记者还看到,有的用人单位甚至还表示,只要进入公司就能自己当“老板”,名片上的头衔直接印上“经销商”。
点评
“头衔通胀”
会导致公信力降低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汤永隆表示,从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讲,企业给普通员工的头衔就相当于给员工角色定位,员工潜意识里会逐渐向这个角色靠近。这在客观上提升了职员的素质和眼界,但这样也可能让员工自我膨胀,变得不切实际。如果客户知道对方所谓的经理或者高管实为普通员工后,会觉得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反而产生负面效应。
重庆科技学院现代教育与研究技术研究中心人力资源专家、副教授文建秀表示,企业赋予职员一个较高的头衔,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企业自身的名片,企业希望通过这张名片带来收益。如果给职员的头衔名不副实,就是虚假的信息,会导致职场头衔的贬值。如果这种现象泛滥,甚至会导致职场头衔的公信力降低。
记者 刘敏 实习生 李坐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