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高贵”的市长热线容易被火烧着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1月08日10:09
  近日,辽宁本溪网友在论坛上讲述了自己拨打12345市长热线求助时遭遇的尴尬热线忙,半小时内一共只打通了4次电话,而话费单上却显示自己打了96次,收了25元(1月7日《中国青年报》)。

  若不是较真儿查话单,谁会想到市长热线竟然“高贵”过声讯热线。人家声讯热线好歹明码标价,但为民服务的政府热线却“接不通也收费”,难怪市民要感叹,“我用实际行动证明,这市长热线真不是我们小老百姓打的”。话虽然有些情绪,但公共服务之路上林立的那些成本障碍,却是不争的事实。有趣的是相关负责人的解释,称“市长热线当日收发量过大,电话计费软件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导致未接通电话也被计费”。

  看,软件就是“不稳定”也能如此贴心,只会多收、从不少算,若不是被倒霉的市民发现,这“技术问题”恐怕就会累积成不菲的“意外收益”。如今据说钱也退了、人也辞了,但这既不是制度自检的功劳,也难说是民意监督的成果,因为,谁也说不清这“技术问题”会否继续铩羽归来。值得玩味的是几个细节:既然热线是因为“热”过头了,才自己稳定不了自己,那么,为什么相关部门不能多开设几条线路?再进一步说,既然是公共服务热线,就算24小时按市话费收取,一年的“收入”于“三公消费”恐怕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为什么不能财政埋单、对市民免费开放?难道是担心有人没事儿打12345玩儿?119、110免费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得就“线路大乱”吧。

  市长热线上的“技术问题”,说明一个最朴实的逻辑:钱不是问题,问题是肯不肯花钱。当然,热线容易出问题,说明“主人”未必真在意。毕竟,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高贵”的政府热线,就如同门禁森严的职能部门一样,虽然“欢迎光临”,却不是人人都能进门。眼下而言,毋庸讳言的是:经济成本、法律成本、程序成本,是横亘在公民权利道路上的“三座大山”。也是一些农民工兄弟屡屡选择高风险的“跳桥、跳楼”等极端方式维权的客观原因。

  政府热线,还是应该恪守“公益”的底线,价码太高,容易被市场的火烧着。

  江苏邓海建读者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