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佛教寺庙煮粥供佛,称"腊八粥"。释迦成道之前在尼边禅河边的苦行林中苦修六年,饿行骨如柴,奄奄一息。此时他遇到一位长女,送给他乳穈(牛乳加饭),食后体力恢复,经过思考决定放弃无益的苦行。释迦继续静冥索,探究世间万物,宇宙一切现象的规律和人生解脱之道,最终释迦三十五岁时于腊月初八凌晨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中国佛教徒于成道日举行诵经并效法狁女献乳穈故事,取谷米及果实,煮粥供佛,定名为"腊八粥"。食后食"腊八粥"逐演变成为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腊八粥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非常盛行,腊八粥的用料也很讲究。粥料为:两黄米(小米黄米);两白米(大米、江米);两豆(红小豆);两果仁(核桃仁、杏仁);两干果(小枣葡萄干)。水加菱角米,粟子米、花生米,榛仁,松子仁,以及白糖、红糖、乳是(牛奶香菇)等合水熬煮。高手煮出的”腊八粥”不但好吃,而且好看,因此腊八粥又称“七宝粥”,把粥比做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玛瑙、珊瑚、珍珠)的混和体,也非常形像。
清代北京在雍和宫东院设粥锅厂,内置大铜锅,是为熬腊八粥专用的。雍和宫的“腊八粥”也是一场隆重的佛事盛典。腊月初一开始准备,由内务府派专人把大批粥料、干柴运到雍和宫,直到初五才运齐。初六皇帝派大臣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员来到雍和宫,监督称粮,放果料,准备煮粥。初七生火,初八凌晨粥成,共熬六锅粥。
第一锅供佛,第二锅供皇帝和后妃,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各地方大吏,第五锅给文武宫员和众喇嘛,第六锅做为施舍分给京城百姓。前三锅有奶油加全份,后三锅无奶油,果料递减。
煮粥时由供粥大臣监督,粥成先在佛前供粥。此时宫灯照耀,香烟环绕,鼓乐齐鸣,全体喇嘛上殿诵经。供完佛,献粥皇帝后,如果皇帝不在京城也要把粥送到行宫。在京城分送王公大臣,同时将粥装罐密封用快马将粥送往各地,直到舍粥百姓完毕,盛典方告结束。
京城其他佛教寺院也都在腊八这天举办煮粥供佛,舍粥给群众的佛事活动。北京百姓也在这天煮供神佛和自己食用。
这一传统习俗沿续至今逐渐演变成营养丰富,美味好吃的常年食用用品,用料又增加了许多如桂圆、莲子、百合、枸杞、冰糖、紫米、香米、薏仁米等等。名称也由原来的“腊八粥,七宝粥,变成了八宝粥”,其实这和佛前八宝(轮、螺、伞、盖、花、结、鱼、瓶)并无关系。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侯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