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党史办主任15年寻八路军烈士身世和掩埋地(图)

来源:山西都市报-三晋都市报
2011年01月10日13:43
80岁的郝全晋老人清晰地记得当年掩埋烈士的地方
80岁的郝全晋老人清晰地记得当年掩埋烈士的地方

  娄烦现滕代远族弟遗骨掩埋处(图)

  一场难以忘却的血战、一位长眠他乡的烈士、一具无人认领的尸骨、一番无人委托的寻找——

  2010年12月31日,一纸发自湖南麻阳史志办的传真件 《烈士滕嗣坤情况介绍》,给娄烦县党史办主任张宪平的这个岁末,添上了一份收获的喜悦。从1995年首次听说烈士滕嗣坤,到2010年找到烈士遗体掩埋处和远在湖南的烈士亲人,张宪平和他的前任李国成对八路军抗战烈士滕嗣坤的关注,已经持续了15年。一场无人委托的寻找,感动着每一位参与者和知情者。

  将军回忆

  故事要从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说起。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遵照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命令,率部开赴晋西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同年10月,120师358旅进驻静乐县娄烦地区,在此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静乐县委和区委均设在这里。抗战八年,吕梁山腹地的这块土地,曾发生大小战斗60多次,包括后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米峪镇战斗。因此有人说,这里的每一座山头都洒过烈士的鲜血,每一条沟里都葬有烈士的遗骨,每一位经过那个年代的老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血腥记忆。在硝烟散尽半个多世纪后,当地史志部门对那段历史的搜集整理,仍在继续。

  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时任娄烦县党史办主任的李国成接待了一位他慕名已久的客人——原中顾委委员、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杨秀山将军。杨秀山是湖北洪湖人,1929年参加洪湖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初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四团(后改称七团)政委,转战娄烦地区。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过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的许多战役和战斗,是小说《保卫延安》中政委杨克文的生活原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时隔半个世纪,老将军仍对当年米峪镇战斗中,娄烦西南两川群众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八路军作战的情景记忆犹新,称娄烦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短暂的娄烦之行,老将军应李国成之邀,回忆了当年娄烦抗战的历史,期间,提到一位烈士——滕嗣坤。

  老将军回忆,1941年秋,八路军120师358旅7团在娄烦镇大夫庄村驻扎时,曾与进村扫荡的日军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滕代远的胞弟、2营6连排长在此战中光荣牺牲,年仅20多岁。牺牲后,遗体就葬在了大夫庄村。2002年春,李国成所著《娄烦古今人物》一书出版,书中首次收录“在娄烦牺牲的外籍革命烈士滕祠昆”一条。由于出自老将军口述,“祠昆”二字有待核实。

  同年11月,杨秀山中将在京病故,遵其遗嘱,将军的骨灰被护送回娄烦米峪镇战斗烈士陵墓,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战友们中间。而烈士“滕祠昆”资料的惟一来源,也就此中断了。

  此时李国成早已调离娄烦史志部门,小他12岁的同事张宪平在接任党史办主任一职的同时,也接过了寻找和完善烈士“滕祠昆”资料的使命。

  意外发现

  转眼已是2005年。为迎接抗战胜利60周年,完善本县抗战史料,张宪平特意前往静乐县,将该县抗战烈士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单原样抄回(抗战时期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驻在娄烦地区,所辖地域也大部分为今娄烦县),刻制娄烦县抗战烈士纪念碑。抄录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与李国成所记烈士“滕祠昆”读音相似度很高的名字——滕士坤,且二者所属部队番号完全相同。这一年,李国成又与他人合作出版了《鲜血染红的娄烦》一书。书中,“滕祠昆”被纠正为“滕士坤”。

  历史就是来源和去向。长眠地下60多年后,八路军烈士滕嗣坤的身世,仍如一幅凌乱残缺的拼图,打捞起的每一个碎片,都是对下一个吻合的期待。而好的修复者,绝不会放弃一个哪怕最细小的提示。

  2010年春的一天,张宪平无意中从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滕代远之子滕久昕,他立即将其任职于中国铁道博物馆这一信息记了下来。

  也是在2010年春,一场大规模的革命遗址普查,在全国范围拉开帷幕。张宪平任娄烦县革命遗址普查办公室主任。在娄烦镇大夫庄村普查时,村民提供的一条信息引起了张宪平的注意:20年前,该村村民范补兰在村头灵堂沟一带开垦果园时,推土机曾推出过几块人骨。其中一根腿骨尺寸较长,村民据此推断,此人个子不小。大夫庄村,正是15年前杨秀山老将军讲述中,滕士坤烈士的牺牲地和掩埋地。

  张宪平立即找来村里几位80岁上下的老人回忆此事。80岁的郝全晋老人头脑十分清晰。他说,抗战8年,日军曾数十次光顾该村,其中1941年秋后的那一次,日军在大夫庄村烧杀抢掠长达七天七夜。其间,驻在村南的八路军一个连曾与日军交火,打死3个日本鬼子。由于武器装备落后,此战中,八路军伤亡多人。日军撤离后,民兵们将八路军烈士的遗体多数埋在了村南,只有一位烈士被单独掩埋在了村子东北的灵堂沟,据说是位排长或连长。郝全晋老人说,当年10岁的他曾一路尾随前去观看。他清楚地记得,三个民兵将这位身穿军服的高个子烈士抬到灵堂沟后,挖下一个3尺来深的大坑,草草掩埋。没有棺材,也没有任何标记,只留下一个崭新的坟堆。而当年坟堆的位置,正是如今村民范补兰果园的一角。

  地点吻合,时间吻合,身份也吻合。大夫庄村范补兰果园里的人骨,极可能便是杨秀山将军所说八路军烈士“滕士坤”!这一发现,让张宪平激动不已。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推断,他又开始了新的寻找。

  多方求证

  不久,张宪平利用赴京搜集抗战资料的机会,通过114查号台找到中国铁道博物馆,与滕代远之子滕久昕取得了联系。听张宪平说明来意后,滕久昕表示,据他所知,父亲并没有这样一个胞弟,他分析大概有两种可能:也许确有此人,因为牺牲得早,家人后来不再提及;或者此人与父亲系同族同辈,故以兄弟相称,导致他人误会。此外,张宪平还向滕久昕了解到,滕代远同志身材并不高大。比对大夫庄村所发现人骨“腿骨较长”的特征,二者系亲兄弟的可能性似乎的确不大。尽管如此,临别前,滕久昕仍热情地表示,无论如何,他会尽快给湖北麻阳老家去电,打听此事。

  从京城返回不久,张宪平便收到了滕久昕的短信回复:老家对此事十分重视,已在当地民政部门查到一位烈士,名叫滕嗣坤,是麻阳县团山村人。而团山村与滕代远的家乡玳瑁坡村,在旧社会原本就是一个村。当地召开座谈会了解到,滕嗣坤1938年奔赴延安,找到滕代远后即参军入伍。之后的情况家乡人亦知之甚少,仅有的“牺牲于河北平山”这一信息,依据也是县里烈士档案记载的资料。不过,家乡人记忆中的滕嗣坤,的确是个大个子!

  滕久昕还表示,家乡滕氏族谱中,“嗣”与“代”同辈,因此滕嗣坤称滕代远为兄是常理,滕嗣坤被外人误以为是滕代远胞弟,也是可以理解的。娄烦县所发现“滕士坤”烈士资料与滕嗣坤简历基本相同,为同一人的可能性极大,惟牺牲地点相差甚远,需要进一步查证。

  之后,滕久昕又给张宪平寄来由湖南麻阳县旅游局副局长、原滕代远纪念馆馆长黄呈章从《麻阳苗族自治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摘录的《滕嗣坤烈士资料》。所附信件中,滕久昕告诉张宪平,黄呈章同志已委托麻阳县党史办发函给河北省平山县党史办,请他们帮助核查烈士牺牲的确切地点。而在此前,他本人已就烈士牺牲地点存疑一事,特意询问过麻阳县党史办一位老主任,得到的答复是:解放初期无力外调,仅凭采访,县志记录可能有误。

  告慰英魂

  2010年12月,令张宪平欣慰和振奋的消息不断传来——河北平山县史志部门证实,当地并无陈庄村,邻县虽有一个,但该村1941年没有发生过大战,1939年发生过战争,但据查没有滕嗣坤烈士姓名。黄呈章在给滕久昕的短信中说:“这次的调查纠正了这个错误,可喜可贺,烦告山西方面,他们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湖南麻阳方面也在当地找到了滕嗣坤烈士的弟弟、80岁的退休教师滕代忠。滕代忠老人介绍,滕嗣坤乳名滕双云,曾用名滕代吉,1913年出生,在兄弟三人中行二,曾拜滕代远之父为干爹。上世纪30年代,滕代吉在常德省立第二师范读书期间,曾参加过进步组织。抗战爆发后,滕代吉于1938年和妻弟陈俊(曾用名陈鹤刚)一同奔赴延安,寻找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到延安后,滕代吉即改名滕嗣坤,经滕代远介绍,与陈俊一同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各自奔赴抗日前线。新中国成立后,陈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新疆某军区副司令员,滕嗣坤再无音讯。据滕代远和陈俊回忆,滕嗣坤开赴前线后,便与他们失去了联系,二人均认为,他可能早已牺牲在了某次战斗中。

  上世纪60年代,人民政府最终认定滕嗣坤牺牲,并向其亲属颁发了烈士亲属证。麻阳县烈士资料所载“滕嗣坤牺牲于河北平山”,采用的正是陈俊少将的推测之言。滕嗣坤被确认牺牲后,其家族考虑其无子嗣后代,经过商议,将滕代忠次子滕小平过继给滕嗣坤为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长眠地下70多年后,烈士滕嗣坤的确切消息,终于传回了家乡。得知山西娄烦发现兄长牺牲地和掩埋处的消息后,80岁的滕代忠老人难抑心中激动,亲自找到黄呈章家,将滕久昕关于此事的信件复印带回。2011年元旦前夕,湖南麻阳再次传来消息,烈士的儿子滕小平希望到山西娄烦,看看父亲牺牲的地方。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宪平反复表示:查清滕嗣坤烈士身世、找到烈士遗体掩埋地,是此次革命遗址普查中的一个意外收获。而我们却分明看到,这“意外收获”的背后,有一份令人感动的良知和执著。

  本报记者 翟少颖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