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网络新词”生生不息 “中式英语”大行其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10日14:11
  编者按

  2010年11月22日至27日,本报一版刊出系列报道《从手写汉字看文化传承》,受到热烈欢迎。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的语言是文化传统得以维系、传承的重要基础。当然,语言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当下,语言生活生机勃勃。网络语言潮起潮涨,挑战常人的接受度;影视方言风生水起,拨动凡人心中的亲近感;民间隐语若隐若现,提醒人们对非主流的言语习俗的关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语言,需要吐故纳新的气魄,也需要严谨规范的操作。和谐的生活应由和谐的语言来承载,既兼顾主体性与多样性,又兼顾沟通和保护。从今天起,本报刊发“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系列报道”,以帮助大家在树立起应有的母语自尊和母语认同基础上,传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中华优秀文化。

  “2010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刚刚公布,150个流行语折射出社会流行的信号、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

  稍前出版的《200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09年396个新词语诞生。

  或许,每个人会在不断冒出的新词语中慨叹国人语言创造力的充分施展——差不多就是一天一个新词。

  不经意间,悄然产生了诸多新的语言应用学科和语言职业、语言产业。

  当生活与语言合二为一,你是在生活中看到语言的奇妙变换,还是在语言中看到生活的丝丝痕迹?

  网络新词,生生不息

  新词语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作为社会变化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新词语凸显了社会生活中“动”的一面,也凸显了语言的动态变化。

  如今,网络上产生的新词语不再局限于带着游戏、戏谑色彩的“斑竹”、“囧”、“槑”、“雷人”,也不再仅仅是满足具有网络传播特点的“沙发”、“楼主”之类。无论是“躲猫猫”、“楼脆脆”、“寂寞常”,还是“被就业”、“钓鱼执法”、“开胸验肺”,或是“微博”、“给力”、“蒜你狠”、“豆你玩”、“西毕生”,无不是各种社会矛盾、思想理念的显现、纠结、碰撞。

  网络词语直接与社会生活融合,直接向传统媒体植入。

  “被”,一个寻常的字,却在2010年揭晓的“汉语盘点2009——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中国与世界”活动中,当选为年度国内字。

  “被增长”、“被满意”、“被捐款”、“被代表”、“被就业”……这一系列的“被××”频繁出现,以至于人们不由得惊呼,“被时代”的到来。

  在现代汉语中,“被”字的基本用法是与及物动词搭配,表示被动的意义。新兴的“被××”打破了传统,发生了异变,可以跟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及物动词搭配使用。它表达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意义,传递出公众对“强加于人”的某些现象、做法的不认同,是他们对自我权利的吁求。

  无论是昙花一现,或是对词汇的正常读音和规范写法、用法造成冲击,一些词汇让人费解,抑或进入汉语常用词库,在社会变迁中,年度新词语无疑是一部草根绘就的碎语编年史。

  影视方言,随心所欲

  过去仅作为艺术点缀的方言要素,现在却成为许多影视剧的“卖点”和观众的看点,影视剧竞相上演“方言秀”。

  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里剧中人物通用陕西方言。方言,成为银幕进行民间叙事的重要手段。2006年,《疯狂的石头》引起了电影人对方言的热衷。《疯狂的石头》中几个主要人物说重庆话、河南话、武汉话、云南话等各色方言。而另一些影视剧在使用方言上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出现了专门使用一种方言的影片。

  热播剧《武林外传》中出场的50多个人物几乎都在说方言,有些至少是带有明显方言口音的“地方普通话”。

  热播之王的《士兵突击》,出场人物基本上都有一种标志性的方言。许三多说一口带有河北邯郸口音的河南话,许三多父亲说的是比较纯粹的河南话,其他一些人物各说各话,有东北的、武汉的、北京的、陕西的,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为方言而秀方言”的成分。

  热衷于方言秀的影视剧一般都以反映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为内容,带有地方性、草根性和轻喜剧的色彩。影视剧人物的对白适当使用方言,能给人以新鲜、朴实和亲近感,但如果过度使用,会让人有杂乱、拼凑之感。

  与此同时,屏幕上的领袖人物语言则由方言向普通话转变,打破了方言为某种符号化的人物标志。在《建国大业》中,所有的领袖和革命历史人物都说普通话而不是方言。

  “汉拼”、“英译”,各执一端

  机构名称、人名、景点、场馆、高速公路以外的街道、站点,除了标志,它还是一种文化的含义,一种主权的含义在内,这样的地方只能使用我们自己通用的语言文字。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形是,应该使用汉语拼音的地方现在没有使用汉语拼音,不少城市地名的标志上出现中英文混杂的情况。一些街道,用汉语拼音来界定它的专名,通名用的是英文。比如大街用的不是汉语拼音的“大街”,而是用street。在中文里,没street。

  这至少说明,在地名是用汉语拼音拼写还是用英文翻译这一问题上,人们还存在争议。

  支持“英译”的表示,用汉语拼音拼写地名标志是中国人用不着、外国人看不懂,达不到指示地名的效果。

  支持“汉拼”的认为,采用外文拼写,只能满足会该种外文的外国人需要,这是中国的语言文字主权问题,“国际化”不等于外文化。

  虽然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调查发现,在一些官方语言非英语的发达国家,其地名标志很少或没有使用英语标注。国家语委副主任王登峰表示,公共领域的外文使用与是否是国际化城市并没有直接联系。

  “中式英语”,有无前途

  以往,中国人对待“中式英语”是一种否定的态度。然而近年,随着“中式英语”“墙内开花墙外香”,西方人的解读和追捧无疑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对“中式英语”原有的情结,开始挖掘其积极的一面。

  2009年,某网站发起了“2009十大中式英语榜”。逾七成网友对中式英语投赞成票,并认为“中国式英文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传,说不定有一天,老外也这样说呢!”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荣登榜首,成为网民心中中最富汉语韵味的中式英语。其他如:“Horse horse tiger tiger”(马马虎虎),“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因保留了汉语的押韵、简洁而被网民认可。

  不可否认,“中式英语”给中西语言文化交流造成诸多障碍,但它也为英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学者李宇明认为,有无可能把Chinese English 发展起来,并考虑怎样利用它往英语这一"国际语"中灌注本民族的成分,以使英语更便于表达中华文化。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