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院线被指“偷漏报”制片方全力“围剿”票房分账制度缺乏监管业内人士揭开国内电影喧嚣背后的票房“暗流”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1月12日07:55
  长期以来,制片方与院线之间关于票房的“围剿与反围剿”之役,从未间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按照国际惯例,片方与影院的票房分账,是按照放映时间,片方分成逐渐递减的方式。首周票房分成是片方第一周拿到80%至90%,影院分到10%至20%;第二周片方拿到70%,影院分到

30%,依次递减下去……

业内人士指出,影院偷瞒票房现象伴随着票房分账制度的实施,一直存在。由于缺乏监督,多截留下来的票款能给有关单位带来不入账的收益,“观众哪知道更深的内情”

本报记者杜萌任雪

  2011年1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宣布:2010年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国产片占据总额的56.3%,共有17部国产片票房过亿。其中,票房收入共计6.73亿元的《唐山大地震》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新纪录。

  相关统计显示,2002年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不足10亿元,至2010年突破百亿,中国电影在8年时间内票房增长10倍。

  “百亿票房,值得欣慰,但不值得炫耀”,童刚认为,百亿票房不能掩盖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诸多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电影票房数据难以遏制的“注水”现象,票房由来已久的“偷、漏、瞒、虚”以及被观众甚为诟病的片植广告,都在危及电影业内公平竞争、降低行业信誉,严重损害着中国电影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

  票房江湖鼎沸喧嚣

  2010年1月9日下午2时,北京王府井。

  在新东安商场6层的百老汇影城售票柜台前,一对青年男女购买了标价40元的两张《非诚勿扰2》电影票。《法制日报》记者问这对年轻人是否知道“票房”、“首日票房”、“首周末票房”、“总票房”等概念。他们说从电影报道中有所了解,知道“票房”即指电影在影院上映期间卖出电影票的总额。

  大华电影院距新东安商场不远,一位准备观看《让子弹飞》的中年观众告诉记者,他读报了解到一些有关电影票房的事,“这里边好像挺乱乎的,弄不清真假,反正都为商业利益吧”。

  10年前,若有哪个电影导演敢预言自己拍一部过亿票房的电影,绝对是惊世豪言。

  时至今日,电影市场“利好”之势如大潮汹涌,《非诚勿扰2》上映3天破1亿元、5天破2亿元的票房报道,着实让媒体记者“满眼金星”。

  近年来电影业界活跃异常,导演、制片在新闻发布会上豪气冲天地预期票房佳绩,甚至在电影放映期间公布即时票房数字,而明星、导演、制片人在宣传影片时轮番登场“拉票房”,贺岁档期尤其热闹喧嚣,令人眼花缭乱。

  “影视界嘴大成风,媒体盲目追捧,公众将信将疑。”已有30年影视界报道经验的资深影视记者任学路对此感到困惑。

  与其映衬的是另一番“风景”“票房传言”以其尖锐的攻击性不时刺激业内各方敏感神经,激惹出剑拔弩张的口水对阵:

  动画片《阿童木》在内地上映3天,发行方称首映3日票房过4000万元,媒体随后公布确切数据,其首映3天票房约1700万元,该片票房被成倍夸大。广电总局电影局特地召开发布会回应各种传闻,直至发行方公开道歉;

  一段视频“横空出世”,记录观众去看《大笑江湖》,却被有关人员“塞”给《赵氏孤儿》的票,随即引出另一段针锋相对的“回击”视频;

  《狄仁杰》内地票房宣布累积至2.8亿元人民币之际,有市场专家提供该片最新数据为2.526亿元,少了近3000万元,不知谁对谁错;

  一位自称电影院工作的网友在网上发帖称,《风声》发行方宣称首日票房达1200万元,有“蓄意欺骗”嫌疑……

  “家贼”之争孰是孰非

  据悉,童刚在日前公开斥责业界票房“偷、漏、瞒、虚”现象时,并未公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电影局对上述现象掌握何种具体数据。

  “由于分成比例不同等各种原因,偷票房是电影业中屡见不鲜的现象。”业内人士解释称,常用的一种手段是“偷梁换柱”,“假如你去看A电影,电影院给你一张B电影的票,拿着B电影的票你可以去看A电影,但这样一来,票款算到了B电影头上,A票房就差了。这就是所谓的偷票房。”

  查阅相关资料,《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关于票房的种种是非由来已久:

  一位影城总经理对影院“偷票房”比例达到30%的传言提出反驳。据他预估,“偷票房”比例不会超过全部票房的10%。据此对应电影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101.72亿元,偷票数额仍很可观

  逾10亿元。

  一家咨询公司曾在2009年出台的《文化娱乐产业报告》中,对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百亿元进账进行过预测,并假设其中有10%的票房是属于影院不与制片发行方分账,全装入自己腰包的。如此预测的结论是倘若以每张电影票36.38元的价格计算,高达10亿元票房款被“偷”将意味着有2748万观众人次的钱被悉数送进影院的“小金库”;

  2005年岁末,贵阳放映《无极》时,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影片人作为制片方派出专人到当地影院监票,以防票房“跑冒滴漏”;

  2004年6月,《十面埋伏》上映前,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平宣称,为防止《英雄》票房偷漏报事件重演,《十面埋伏》将加大票房监督力度,派专人监管监督。

  针对彼时业内流传《英雄》票房被漏报的说法,时任新影联宣传负责人高军称这一说法“有点言过其实,我不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统计出来的”。

  据张伟平回忆,《英雄》放映时。电影院不用监票员,他开始自己找监票员。他发现电影院里的监票员全是发行公司的人,这些人“一年多都不换”,天天在电影院,与影院的人“熟得一塌糊涂”。其中有家影院放映10场就上报2场。张伟平下狠心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招募了800名大学生来当监票员。3个月之后,影院放映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时,这些大学生监票员在影院现身引起各地媒体轰动,有媒体戏称,《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时“满城尽是监察员”。

  “影院全懵了。”张伟平说。

  制片方为何如此费力“痛剿”票房?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按照国际惯例,片方与影院的票房分账,是按照放映时间,片方分成逐渐递减的方式。

  “如首周票房分成是片方第一周拿到80%至90%,影院分到10%至20%;第二周片方拿到70%,影院分到30%,依次递减下去。国内的票房分账比例一般是片方得到30%至40%,院线与影院拿到60%至70%。这笔账是明摆着的,如果一部电影票房1000万元,制片方得到400万元。”上述工作人员如是说。

  2010年夏季,《唐山大地震》上映前突然提高最低票价,据说这一措施是为了防范“家贼”。

  谁是家贼?

  “影院偷瞒现象伴随着票房分账制度实施,从开始就出现,一直存在。”任学路说,“由于没有人监督,多截留下来的票款能给单位带来不入账的收益,观众哪知道更深的内情。”

  票房信息亟待监管

  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后,导演、制片人频频充当“播报员”发布票房即时佳绩,如此行为受到一名证券业律师的公开质疑,这位律师指责相关人士多次在公开场合“侃”票房,有违信息披露公平原则,涉嫌违规。

  尽管影片票房是否属于股票上市规则中所谓的“重大信息”,以及对此是否应予“及时、公平地披露”存在争议,但这场披露信息真实性的争议风波,将与之关联的信息资源重要性、市场诚信度、披露行业规则等等为电影界所不太熟悉的词汇、观念和制度,引入更多业内人士思考关注的焦点中。

  “电影是高风险的文化产业,动辄千万的高投入,而结果却不可预测,十部电影面临着八赔两赚的高风险。”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王建陵认为,厘清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对于降低电影产业的市场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王建陵曾以我国2007年1月到2008年10月间上映的172部影片的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撰写与电影票房相关的实证论文时,他不禁感叹,“2007年以前的电影票房数据尤其不易获得”。

  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在网络上抛出这样的困惑:

  “网站上都是美国、韩国的电影票房排行榜。中国内地有没有即时电影票房统计”;

  “片方公布的数字准确度低”;

  “国内有没有统计电影票房的权威网站?”

  ……

  据电影局披露:在已有的1600多家影院中,有数据上报的影院不到900家,一般计算机售票系统统计的票房要比一级市场的实际票房低10%左右;二级市场的统计尚缺乏有效的科学手段;农村市场放映取得的收入等方面的统计也很难;再加上影院票房要与影片制片方、发行方分账,上缴国家5%电影专项基金和3.3%营业税,所以有些电影院存在偷漏瞒报票房的现象。

  因此,电影局对目前票房统计数据的评判为“客观,但不全面”。

  据悉,目前国内公布票房数据较为权威的渠道一是每周出版的《中国电影报》;二是电影局按每季度报一次的官方票房数据:三是中国电影家协会每年编纂的电影产业年鉴。以上信息渠道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迟、缓、慢”,难以及时发布权威数据以适应市场变化及服务需要。

  童刚在1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宣布:电影局已经积极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的电影统计数据发布平台,每季度一次,定期通过媒介向社会公布电影市场统计的综合信息。电影局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攻关、推动建立更加及时、透明和准确的市场数据发布机制”。

  电影局一位负责人承认,由于统计手段滞后,现在还做不到每日公布票房数据。电影局正在加强建设网络统计平台系统,争取全方位覆盖。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