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治堵:祭出30记组合拳
■本报记者 张李源清
备受关注的《亚运后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讨论稿 》于日前公布。广州祭出30记组合拳,涵盖了“建、限、管”三个领域。不少广州市民看过后却表示方案太虚,恐不能“拳拳到肉”。对此广州市副市长甘新表示,广州治堵目前只出炉了初步方案,有待完善和细化。
把市政府搬到郊区去
“现在城市功能要外迁,实际上是提醒我们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广东省现代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徐建闽一针见血地提出上述观点。
天河是广州的CBD,这里有棠下、石牌、东圃等城中村人员密集区,拥有13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再加上天河区离老四区过近,导致没有后续发展空间,交通规划严重滞后。
“岁末促销,天河一带必定大塞车;政府开会,东风路肯定会变堵。这些都是城市功能组团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在天河区商务大楼工作的张灵坦言。
同样在天河区工作的市民陈先生选择在番禺买房,但他认为番禺能创造的工作岗位并不多,而且其他配套也跟不上,看病、上学还是不得不回市区。
徐建闽教授认为,不光要把货场、批发市场外迁,一些跟市民打交道不是很多的部门也应该外迁,比如省政府、市政府这些行政部门。
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在年初就大胆建议把省政府迁到珠海、广州市政府迁到郊区。“广州市中心城区集中太多功能。把一些城市功能迁出去,这是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大方向,也是解决交通的最根本、最长远的方案。”
公交优先不能只靠BRT
相比于其他方案的饱受质疑,“公交优先”却得到了人大代表和市民的一致力挺。但是广州市交委重点推广BRT的做法,却没能获得BRT沿线附近居民的广泛认可。
中山大道位于广州市中心的天河区,是横贯广州城东西的交通大动脉。近年来,随着中山大道沿线居民小区越建越多,加上聚居在上社、棠下、棠东、车坡、东圃等地城中村的外来人口逐年增多,塞车早已是家常便饭。
11日上午,记者在中山大道人口最密集的棠下、棠东公交车站看到,这里原本已经非常狭窄的道路,被BRT通道占去将近三分之一的路面。接受记者随机采访的路人称,每天早上七点半到九点,是这里候车的人最多、也是该路段最塞车、人们最难挤上公交车的时候。
“虽然广州市政府一直强调治堵要听取民意。可是在BRT这项措施上却显得多少有些不尽如人意。”汪庆住在中山大道附近的中兴花园,他认为政府应该加快地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规划。
“相比于地铁,修BRT的成本要低,而且易建易拆,当年修中山大道BRT,有关方面就想过如果不好用就拆掉。”有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州要修建更多的BRT,还是要谨慎为之,不可轻易妄行。
“其实,对很多市民提出的措施政府都可以尝试一下,而不要马上就论证让BRT上马。”韩志鹏也认为政府在建设更多公共交通设施的同时,可以考虑降低公交地铁票价,用快速、舒适、便捷、廉价的公共交通,将开私家车出行的交通一族吸引过来。
不限上牌不限公车
“去年广州机动车日均上牌近1200辆,全年新车上牌31.5万辆。相当于广州要新建20条东风路,才能把这些车排满。”广州市公安局巡视员张灿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道路资源的增速比不上车辆增速,是广州局部地区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在不久前公布的北京治堵方案中,限牌、限行的措施比较突出。至于广州的治堵讨论稿为何没有提及限牌?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伟光解释,是因为广州的拥堵情况目前还没有北京、上海严重。
对此,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却持不同意见:“限制新车上牌是从源头上控制交通流量进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性方法。”韩志鹏为这次专家研讨会没有将“限牌”的可行性拿出来讨论感到很惋惜,“要治本迟早要走这条路,从源头上减少交通量。”
实际上,当一系列“限”的措施在治堵方案中被提出之际,“公务车”问题也受到了市民的强烈质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对于是否应该限制公务车意见不一,但是关于公务车合理使用的意见却十分趋同。
“广州到底有多少公车,相关方面确实从来没有正式公布过。现在广州的治堵方案却连限制公务车提都未提,实在是匪夷所思。”市民赵鑫说。
截至发稿,记者得知公安部特聘研究员徐基仁教授已向广州市政府提交书面建议,希望在最终的定稿中,把“限公务车”纳入《方案》。广州市副市长甘新也表示,治堵要不要增加限公车的措施,将会征求市民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