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国:我的举报为何从“实名”到“匿名”
2010年12月06日14:39
读罢快报关于“跨省追捕”案的社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我是一个爱写“人民来信”喜管“闲事”的人,也是一个“举报者”(非职业)。如果“举报者”也计算工龄,我已有23年工龄。23年,我每一次向“有关部门”和媒体反映问题都有记载、都有记忆,其间辛酸唯有自知。
和王鹏一样,像我们这样的“举报者”,都是“单打独斗”,背后几乎没有任何可依靠的力量。记得一开始“举报”,怀着对公理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期待,我多用实名,直到一次因“举报”地方低保(就是当时农村的五保户)对象名不副实一事,结果,“上书”被层层批复,最后,问题解决了,我也成了地方领导眼中的“黑客”,并在其后遭到数次“合理刁难”,而且连我的亲戚也受到牵连。
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家人也埋怨我,以后不要多管闲事了!我不怪家人,他们的担心绝非多余。你生活在这里,反映当地的事,得罪了有权有势的人,怎能不报复你?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我有必要这样做吗?这样做不但没有给我带来一点益处,反而让自己和家人提心吊胆,不值得,真的不值得。但转念一想,虽然我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但所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不正是我期待的结果吗?这说明,正义还是社会“主流”,那些违规违法见不得阳光的丑事,国家和政府还是管的。于是,自此开始我转变“举报方式”,采用匿名。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遗憾的是,直到如今,对待“举报者”的这种“地方生态环境”也未有根本改变,甚至打击手段“更科学、更合理”。
我从不认为自己的“举报”行为有多么高尚,但我一直认为,我这样做是正义的,也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并且我还坚定地认为,像我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上丑恶的事就会少一些、再少一些,公平和正义的阳光就会照耀到更多的人。
然而,不管是“举报者”,还是“反腐斗士”,都难免触碰权势。与傲慢的权势相遇,我们显然属于“弱势群体”(否则也不会匿名举报)。“反腐斗士”也好,“职业举报人”也好,在这些光鲜符号的背后,留给我们的仍是沉重的思考,社会缺少的不是“反腐斗士”,而是普通公民能在合法的途径中真正履行宪法赋予权利的环境,畅通维权渠道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在法治框架下维护基本的社会正义。所以,我们需要得到保护和关爱,这应当成为社会共识和法律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