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首个国家级双语纪录片频道已经亮相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1月14日03:57
合成图说明: 《故宫》、《美丽中国》、《再说长江》、《颐和园》等高品质纪录片,构成了中国的“国家相册”。 版式设计:蔡华伟
北京军事博物馆附近,京城九方酒店的四楼,一个43人的工作团队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就诞生在这里:筹办3个月,1月1日开播,中文国内和英文国际两个版本,24小时排播,每天首播节目4小时,国内版可接收人数超过9亿,国际版实行全球覆盖。

  首播节目,纪录频道的收视份额和观众到达率,远远超过央视近年来其他新设频道的同期数据。海外媒体纷纷关注,他们如此评价:这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真实形象的一次飞跃”,“中国纪录片进入国际媒体平台播放,将大大改善中国形象传播上的不足。”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家境外电视台更是要求获得纪录频道播出权。

  43人的主创团队、整个中央电视台、中国纪录片人,此时此刻,都有一种“大戏开场”的激动。

  频道总监刘文,曾是《再说长江》、《香港十年》等纪录片的总编导、总制片人。他说自己心中有个信念,“要重振中国纪录片的雄风”,因为展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才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基石。在他办公室外的走廊上,挂着29块小“牌匾”,记录着中央电视台30年间制作的一部部纪录片精品,包括享誉海内外的《丝绸之路》、《故宫》和《大国崛起》。

  在纪录频道亮相10余天之际,我们走近刘文和他的团队,走近正在制作中国“国家相册”的“主要基地”。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6集纪录片《美丽中国》,是纪录频道打头阵的“开年大戏”。

  这部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摄制,曾获“艾美奖”3项大奖,在全球60多个国家播出,被看作是以纪录片传播中国形象的范例。

  以一部享誉海外的国际合拍片作为纪录频道的首播节目,而且分中文、英文两个版本播出,在央视看来,是想释放一种信号。

  刘文:这在中央电视台还是第一次,体现了纪录频道的定位: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国际表达、本土价值。

  对于中央电视台而言,纪录频道承载了这个国家电视台的期待。资金方面,央视预计每年为纪录频道投入约3.5亿元的巨额经费;体制方面,纪录频道实行整建制的制播分离体制。而让其他频道眼红的是,央视集全台之力支持这一频道。台领导奔赴各地推动纪录频道的国内落地入户;央视海外传播中心将纪录频道的海外落地作为2011开年的头等大事。

  一个纪录频道,为何获得如此重视?

  刘文:它所承载的期许,已不仅仅是一个纪录片的播出平台,更是建构中国国际形象的高端平台。

  智利一位导演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在频道开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视副台长袁正明表示,纪录频道就是要为世界留下一部鲜活的、立体的“中国相册”。

  “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在纪录频道的“全球触角”背后,有着深刻背景。长久以来,国际传播话语权格局严重失衡。据统计,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对国际主流媒体的覆盖率在80%左右。

  刘文:在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思想理念、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逆差”现象,国外很多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零碎、片面和肤浅。

  以纪录频道输出国家形象,美国的探索频道就是成功的案例。它问世之后,传播到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逾15亿的观众,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塑造了美国的形象。

  央视内部的《纪录片海外销售现状及趋势分析》也显示,“与电视剧不同,纪录片更能为海外主流媒体接受”。

  这份报告介绍说,德国北威州NRWTV电视台于2010年8月每天开设1小时《中国时间》栏目,以文化、旅游、美食健康、社会民生等多板块全方位介绍中国。该栏目购买了央视的《走遍中国》、《森林之歌》、《中华医药》等优秀纪录片。

  在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的眼里,纪录频道的开播,是国家主动搭建了一个有力的传播平台,用真实的影像,而不是用虚构的印象;用客观的事实,而不是用主观的臆想;用动人的故事,而不是固化的概念,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以渠道孵化高品质纪录片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一批纪录片精品就已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

  新千年以来,以《故宫》、《大国崛起》、《再说长江》、《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等为代表,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又构成了中国的“国家相册”,在海外产生了良好的文化影响力。

  刘文:真正有影响力的纪录片,是高品质的纪录片,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也经得起海外市场的检验,叫好又叫座。

  相较于一个“专门的播出平台”,刘文他们更愿将纪录频道看作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引擎”和高品质纪录片的“孵化器”。

  由于纪录频道实行制播分离,开播一年坚持每天首播4小时,坚持播出内容外购比例达50%以上,实际上是每年至少向市场释放出1400小时的首播需求。

  刘文:我们释放需求,向全世界开放;我们愿花钱买好片子,希望刺激高品质纪录片的诞生。

  以渠道带动内容传播,催生更多高品质的纪录片,纪录频道有底气纪录片一直是央视的拿手好戏: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海外销售经验;团队里的伙伴又都是央视最优秀的纪录片人,对于如何全面、真实、积极地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大家积累了很多经验。

  深获各方好评的《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及《公司的力量》几部“大片”的执行总编导、总撰稿,是外表清秀的周艳,她也是纪录频道的副总监。对于题材和表现方法,她认为应有国际视野,共同的情怀。她举例说,国外的纪录片视野非常广,从阿富汗的女司机,到印度村子的女性,但始终“关注人的生活和价值”。

  面对国际市场时,跨文明、跨语言、跨族际的叙述方式显得更加重要。央视的纪录片《故宫》成功之处,源于邀请200多位海内外专家进行了充分调研,以“找人物、找故事、找细节”这种被国外认可的方式,描绘了故宫的全景历史。

  刘文:我们的打算是,频道要严把审片关,通过提供纪录片的终端市场,制定中国纪录片行业的选题标准、形态标准、技术标准,引导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更加体现“中国价值、国际表达”。

  由此,纪录频道成为重要的国际纪录片项目合作平台,加大与国际传媒机构的专业交流、人员培训、项目合作和联合摄制,选择具有共同关注和共有价值理念的主题。

  由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摄制的《美丽中国》,历时3年制作完成,但前期的谈判时间就耗时18个月。在中方看来,团队在这次合作中锻炼了很多,“比如,BBC的选题角度非常国际化,做事情也特别细致严谨,为了拍一个镜头,他们能够在一个地方蹲守几个星期。”很多人描述了这一细节。

  开启中国纪录片产业春天

  纪录频道创办的消息发出时,业内就有人惊呼:中国纪录片的春天要来了!

  刘文:这是一种期待。不仅希望我们能催生高品质的纪录片,还希望我们频道实现整个纪录片产业的突围,打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僵局。

  一个现实的尴尬是:我国是一个纪录片题材大国,但却是纪录片生产小国。我国每年播出的纪录片,境外纪录片总长达到1.5万到2万小时,国产纪录片总量仅1000小时。业内总结问题:市场还没形成,交易机制还没形成,纪录片生产规模小、数量少、价格低、品质不高,观众不爱看,电视台逐步放弃纪录片阵地,各方的投入积极性都不高。

  去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和省级国有影视机构每年要有规划、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精品,扩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对播出纪录片的专业频道、栏目予以政策支持和鼓励,重点培育一批电视纪录片制作经营主体。

  在政策“春风”中,各方都寄望于纪录频道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引擎”:整合纪录片优质资源,培养观众市场,确定行业标准,为产业化运作创造条件。刘文当然深知这个期待。

  刘文:希望我们能形成示范效应,让人看到纪录片也能赚钱,从而推动纪录片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引擎”效应初显。开播不过10余天,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的桌上堆满了各省台、城市台送审的纪录片,以至于陈晓卿“每天就是审片,至少5个小时”。

  1月10日,陈晓卿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小广告”:频道将在北京有个合作会议,介绍频道基本情况与合作规程。欢迎有纪录片制作资质的机构或独立制片人来联系。想不到,第二天一上班,邮箱就被近百封毛遂自荐的邮件塞满了。

  陈晓卿还透露,平台的开放不仅仅针对作品,还有人才的培养。在未来的计划中,纪录频道将开展系列的培训沙龙,从技术、观念和管理等层次培育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地方台、社会制作机构、独立制片人,都可以参与。

  刘文:有人跟我们开玩笑,说你们这不是培养竞争对手吗?我们不这样看,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在培育合作伙伴。

  纪录频道标识以青花瓷的青色作为主色调,由CCTV—9和两个菱形方块组合,具有透视空间效果,视角不一样,看到的图案也不一样:既可以是一本打开的书,又可以是一个打开的电脑,还可以是立方体的两个侧面。

  频道标识评选时,这个标志一下子就被相中。负责频道包装工作的周艳解释:“多维的视角、多义的表达,这和纪录片的寓意不谋而合。”

  是的,纪录频道正是要呈现一个多元化的、多维度的,真实而全面的中国,让人看到“中国价值,国际表达”。

  中国加快建设“国家形象”

  ●2004年11月,海外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至今,已有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已达4000万。

  ●2005年,央视制作的12集纪录片《故宫》播出,后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发行超过15万套,创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高点。

  ●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涵盖了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等各领域。此前,中国以主宾国的身份组织并参加了法国“中国文化年”等一系列的“中国文化年”活动,进行文化外交。

  ●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体育盛会被认为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展示和塑造形象的大舞台。近年来,具有同样意义的事件是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2009年11月,由4家行业组织制作的30秒形象宣传广告“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欧美主流媒体播出。

  ●2010年1月,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正式上星,向海外播放。此前,《环球时报》、《求是》杂志相继创办英文版,中央电视台阿语、俄语频道及其视频网站先后开播和开通,中央媒体的一系列动作,被认为是集体发力,以增强国际传播力。

  ●2010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拍中国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包括30秒“人物篇”和15分钟“角度篇”。据悉,该宣传片即将在全球知名主流媒体播映。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