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年国家科技奖大会 > 科技奖励大会消息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7次空缺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1年01月15日06:58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涉及河南科研单位的获奖项目至少达到17项。

  [获奖名单] 师昌绪、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务院昨日发布了关于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

  授予师昌绪院士、王振义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授予“基于模拟关系的计算力学辛理论体系和数值方法”等30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授予“钞票对印技术”等2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催化氧化新材料——空心钛硅分子筛”等44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授予“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三峡输电系统工程”等31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水稻重要种质创新及其应用”等239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授予德国环境规划专家克劳斯·托普弗等5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0-2010年,共有18位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师昌绪和王振义。

  [奖项分析] 我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仍待提升

  透过鲜花和掌声,我们更当看到,象征我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已是自2000年以来11年中该奖项第7次无人问鼎,令人遗憾。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奖要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这些重大科学发明必须符合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三大标准。11年中7次空缺,反映了我国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重大原创性成就不多的缺失。

  重大原创性成就不多,与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政策导向、科研人员培养体制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比如,我国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重视论文,科研政策导向中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研究等。

  [成果点击] 储粮新技术:告别“陈化粮”不再是梦想

  我国大型储备粮库长期以来饱受粮食发热变质、结露、霉变、虫害之苦。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创新”项目让大粮仓告别“陈化粮”不再是梦想。

  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等多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完成的这一项目,集成创新了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我国粮食储备特有的“仓容大、粮堆高、储期长”等难题,为确保百姓吃上放心粮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马仁选等人完成的“钞票对印技术”项目14日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印钞防伪实力,为人民币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雕刻凹印技术是印钞行业标志性的核心防伪印刷技术。我国印钞科技人员经过50多年不懈努力,发明了一种可以两面同时凹印印刷并精准对准的钞票对印技术,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雕刻凹印两面对印的世纪难题。此项技术发明达到了“老百姓易于识别、造假者难以伪造”的要求,且为我国独有。其核心技术已在瑞士、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取得发明专利授权。

  [学界呼声] 《追星》获奖呼唤更多的科普“追星族”

  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科普原创作品《追星》自2007年问世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奖,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大会上,这本书又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追星》获得国家大奖是对我多年科普写作的肯定,激励我今后对科普投入更大的热情,更期待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热心做科普工作。”卞毓麟说。

  作为一部科学与人文联姻的作品,《追星》还有一个副题“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恰当地体现了这本书的特色。在书中,卞毓麟横贯古今、纵横中西,以渊博的天文学知识从早期人类肉眼观天的智慧,写到望远镜发明后天文学的巨大变化;从人类飞出地球的勇气和努力,写到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以外遥不可及的星球。

  目前,我国热销的科普图书大多从国外引进,原创的科普图书十分匮乏,真正高质量的也不多。“我国拥有一批庞大的科学研究者队伍,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科普人才。希望《追星》的获奖能鼓励更多的科普‘追星一族’,激起他们更多的科普写作热情。”卞毓麟说。

  师昌绪

  打造战机“心脏”

  特殊材料

  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是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中国留学生之一。1955年回国。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王振义

  让白血病细胞

  “改邪归正”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王振义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上海方案”,使APL成为第一种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卫生部部长陈竺是王振义的学生。

  据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