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特写:中国青年近距离“对话”马克思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1月15日15:16
  新华网德国特里尔1月15日电(记者 缪晓娟 侯丽军)在德国西南部摩泽尔河畔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23岁的北京大学研究生付饶正细细琢磨后院的一座马克思全身雕塑。面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塑像,这位来自东方的中国青年在深深地思考:“我们去研究马克思时,应该把他的思想作为一个宏观的指导。如果就"马克思"论"马克思",死板地解读他的著作,就有可能曲解他的思想。”

  作为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开幕式活动之一,包括付饶在内的近百名中国青年组成的代表团14日下午来到了马克思故乡特里尔。

  特里尔曾是古罗马帝国的都城,有2000多年历史,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就诞生于此。一些德国人甚至说,外国人若不到特里尔,就不能算来过德国。

  位于特里尔市布吕肯大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纪念馆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三层楼房,门牌号下铜制马克思头像的标牌上写着“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此”,这里每年接待数万名参观者。

  纪念馆里,马克思在创办《新莱茵报》时期的一份手稿令付饶感到异常兴奋。他说,他近期刚完成的一篇论文就是关于马克思报刊思想的文献综述,写作期间他读了一篇马克思评普鲁士当局报刊检查的文章,回想起来依旧激情澎湃。

  “虽然我看不懂德文,但从他工整的笔记上,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当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气概,”付饶说。

  随团中国青年中很多在校学生都读过马克思的著作,看过《资本论》第一卷的清华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陈智俊认为马克思是个执着的人,“他的著作透露出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

  武汉大学大三学生李翰昭觉得自己在特里尔找到一种“归属感”。他在脑海中时常回想起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几句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马克思的这种理想对我是种莫大的激励,”李翰昭说。

  马克思故居纪念馆馆长贝阿特丽策·伯维叶教授曾在2009年说过,纪念馆一直在致力于呈现一个更富有人格魅力的马克思,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马克思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熊厚博士说:“他倡导的共产主义理念非常令人向往,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还在坚持和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的形式。”

  “全球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熊厚说。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