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刘华清逝世 > 刘华清逝世消息

刘华清曾披露中国核潜艇发展过程中决策内幕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1年01月15日14:26
  2009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的日子,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核潜艇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海上阅兵式。刘华清在回忆录中披露了中国核潜艇发展过程中决策内幕。

  核潜艇的研制设计是从1959年开始的,后来由于国家暂时经济困难和科研力量不足,1963年3月,经中央批准,决定先集中主要的技术骨干力量,重点对核动力、艇总体等关键项目进行研究,待国民经济有了明显好转时,再全面展开。

  核潜艇工程于1963年调整后,中央于1965年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

  1968年11月,鱼雷核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12月下水,开始了码头安装设备工作。

  1971年5月31日,核潜艇首航。我主持了领导小组会议。会后,我考察了一些地区,为核潜艇的试航、驻泊技术和阵地设施做准备工作,之后以海军首长名义报请周总理批准,在8月23日至9月6日进行了预试,结果表明可以进行试验。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从此,人民海军进入了拥有核潜艇的新阶段。

  1984年起,海军又相继进行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深潜、全速和大深度发射鱼雷试验,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遥测弹试验等,都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系列试验,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

  1990年,最后一艘鱼雷核潜艇下水。我向江泽民主席报告后,他决定亲自去视察。视察时,江泽民主席果断表示:“核潜艇不能断线。”1994年,根据江泽民主席指示,中央军委决定开始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看到核潜艇事业后继有人,后继有艇,我也就放心了。

  刘华清和军事装备发展有不解之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他就参与组织领导过水上、水下、空中等各种兵器装备的研制和决策,以其拳拳报国之心,做过许多贡献。回忆录中,刘华清同志对有关人造卫星试验的几段话,读来尤为让人怦然心动。“"文化大革命"给"东方红一号"带来许多不应有的困扰和麻烦。为了事业和国家利益,刘华清冒着危险,毅然拍板,使人造卫星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在“东方红”卫星的定名上,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给人们带来特殊的心理状态,有人担心,给卫星起名“东方红”,一旦卫星失败,可能就是一场“政治事件”。两种意见,定夺不下。刘华清同志支持原方案定的名字,卫星还叫“东方红”。

  促进中国军队装备建设

  刘华清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70多岁高龄时,他被上调军委,面对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严峻局面,临危受命,再振雄风。

  这一回,他同样没有辜负军委的期望。领受任务后,他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研究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很快就打开了装备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他又要求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借鉴外军技术,“充分吸收利用,以加快前进速度”。虽然一波三折,但终于拉开了中俄(当时是苏联)军事技术合作的帷幕。中国军队装备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摘自《刘华清回忆录》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