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学子论文]网络媒介事件的舆论形成机制探析(2)(图)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1月17日16:26

  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跟进报道“河北大学飙车案”。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也标志着事件已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中央级的媒体跟进能够让各类媒体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合力,能够促使有关部门“依法严肃处理”。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形成舆论合力之际,事态的发展会趋向缓和以及民众的关注都逐步转移。20日21时“新闻1+1”节目“"可怜"的孩子,河北大学撞人事件”中,主持人讨论谈及“按说不是一个很大的事故,但是在社会上影响面却很大” 的原因时,总结了六个主要因素:1.事故中有生命的逝去;2.事故发生在校园内;3.肇事者属于醉酒驾车;4.肇事者父亲的身份;5.肇事者逃逸;6.事故后,肇事者父亲未出面发自内心的道歉。这六点符合了喻国明教授提出媒介事件引起民众关注的八个方面绝大部分,所以才使得“一件不是很大的事件,却在社会上影响面较大”。在节目中,主持人也围绕着上述六点进行了评论,但同时多次提及李刚至今未现身道歉,在记者连线中再次强调“肇事者父亲应该站出来,公布一下他的看法,这也是对公安系统工薪着想的一种做法” 。这也为日后的事态发自埋下了伏笔。10月22日12时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采访了肇事者及其父亲李刚。在短短5分钟的节目内,绝大部分都是肇事者与其父亲飙泪道歉的镜头。对于这次央视的报道,绝大多数网民并不认同。

  央视选择性的切入该事件的报道,不但没有平息来势汹涌的网络舆论,而且给其自身的公信力打上了一个问号。或许央视为了平息民众对“官二代”的仇恨,将所有的报道时间与镜头给了李刚父子,试图以一场并不虚假的哭泣场面及深刻忏悔的话语来平息这次社会舆论。但是央视单单忽视了受害者家属表达悲愤情感的需要,放弃了对其的采访,拱手把最先采访他们的机会让给了民间持不同意见的各类媒体。一旦这样的机会被网络的民众抓住,新的一波网络舆论将再现。据成都商报记者发现,虽然肇事者及其父亲均已通过央视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但未获网友的一致认可,有网友质疑央视的报道为何只采访肇事方,而缺失了受害方。有学者认为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存在分化的媒体角色,在解决公共事件的博弈与制衡过程中,一家媒体很难同时担当起存在着内在冲突的几种“理想角色”:即“准确信息的报道者、正确舆论的引导者、不当言行的监督者、公众利益的维护者”,而只能有所选择、有所偏地重担当起某些角色 。笔者认为无论是上述哪种角色,作为面对公众的国家级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首要责任是告知公众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原事件的真相,而不是先充当一个道德审判庭去评判或引导某个人的行为。(如图2所示)原本可以形成舆论合力来引导外部干预从而平息舆论的传统路径在这次事件中发现了变化,舆论合力变成了舆论扩散,进一步形成了分化,衍生出不同类的舆论关注点,新的一波舆论逐渐兴起。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