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红场的列宁墓。资料图 |
来源:环球时报
“再见,列宁”,这是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日前就是否安葬列宁遗体设置的网络调查的题目。执政党如此大张旗鼓搞调查,让关心列宁墓命运的人感到了严重性。支持调查的执政党议员公开将列宁称为“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称他的墓地处在国家的中心“很荒谬”。坚决反对搬迁列宁墓的俄罗斯共产党回击称,统一俄罗斯党执政平平,是在用“掘坟墓”转移矛盾。还有西方媒体分析称,普京领导的统俄党2012年大选前进行这项调查,是要向世人展现与苏联划清界限的决心。苏联解体后,关于要不要将列宁墓迁出红场的争论在俄罗斯从来没停止过,但没有哪个俄罗斯领导人敢真正这样做,原因被认为是列宁在公共生活中“依然有一席之地”。《纽约时报》之前有篇评论称:在关于什么才是新俄罗斯的无休止辩论中,列宁的话题犹如一个罗尔沙赫氏测验(通过被测者对墨迹图的描述,来判断其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等等),人们把自己对国家的看法和期望都投射到列宁身上,这种争论成为观察俄罗斯公民社会的窗口。
俄共与执政党议员针锋相对
为了这次调查,统一俄罗斯党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了一个名为“再见,列宁”的网页,提出的问题是“您是否支持土葬列宁遗体的设想”,有两个选项“是”或“否”。到当地时间24日上午,共有25万人在网上投票,其中近70%的投票者赞成将列宁遗体移葬。奥地利《新闻周刊》24日评论说,“再见,列宁”是一部受到欢迎的德国电影,统俄党用同样的名称在互联网上投票具有讽刺意味。
对于这一结果,俄罗斯共产党表示怀疑,他们指责统俄党在调查时做了手脚。俄共议员瓦列里·拉什金表示,客观的调查结果只能由独立和专业的社会民意调查机构做出,网站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怀疑。俄罗斯电台107.0兆赫在青年中进行的问卷调查与统一俄罗斯党网站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出入。91%的受访者认为,谁想要移葬列宁,首先为国家做的事应比死者生前做得更多。只有9%的人认为,国家的主要广场不适宜作墓地。
列宁于1924年1月21日去世,今年是他去世87周年。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报道,上周提出安葬列宁建议的统俄党国家杜马议员弗拉基米尔·梅金斯基表示,列宁“极具争议”,他在红场的坟墓将国家中心广场变成一座大坟墓,简直是一种亵渎。他还称,列宁的遗体只剩下10%,其余都被去掉替换很久了,俄共应当尊重列宁遗愿,将他安葬在圣彼得堡的母亲墓旁。
俄共的反击针锋相对,俄共主席久加诺夫称,统一俄罗斯党的这一建议是在挑拨离间,“执政党在改革中一无所获,他们只会拆除纪念碑、将街道更名、掘坟墓”。俄反对派“左翼阵线”致函总检察长和联邦调查委员会,要求追究梅金斯基的法律责任。信中称,梅金斯基用这种挑衅性言论故意煽动社会不和谐,煽动特定社会群体仇恨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代表者。
印度报业托拉斯23日的一篇文章说,1991年苏联解体后,就不断有人要求将列宁遗体迁出红场,是否迁移这位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遗体问题已经导致俄罗斯社会分裂。路透社称,俄罗斯第一任苏联后领导人叶利钦不止一次提出将陵墓迁出红场,但俄罗斯国内强大的亲共情绪阻止了他付诸行动。德国《柏林评论报》称,这是一场俄罗斯执政党与共产党之间的争议,俄罗斯害怕共产党再次崛起。《纽约时报》此前评论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关于新俄罗斯究竟是什么的辩论,对列宁及列宁墓地的争论成了各种看法的缩影。
统一俄罗斯党的态度开始有微妙变化,据俄塔社24日报道,统俄党在国家杜马的党团第一副主席马罗佐夫表示,迁走列宁墓的主张并不是统俄党提出的,而是一名议员自己的意见。当被问到统俄党在该问题上的看法时,他含糊表示:“这个国家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红场没了列宁会怎样”
“红场没了列宁会怎么样?”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自问自答说,这就如同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没有了海军大将纳尔逊,纽约时代广场没了“裸体牛仔”。一些列宁的支持者冒着严寒来到红场向列宁墓献花,63岁的彼得罗芙娜说:“他们企图篡改历史,他们想埋葬的不仅是他的遗体,还有他的思想。我们是作为苏联公民来到这里的。”不过全国广播公司并不看好列宁墓的未来,报道称,来到红场的支持者平均年龄不低于65岁,支持保留列宁墓的人正不断减少。
统俄党挑起这一争论的原因让外界猜测纷纷。“俄罗斯之声”报道说,在欧洲城市中,只有莫斯科在主要广场为共产党领导人的遗体修建坟墓。1985年苏联改革以后就有了关于列宁墓的争议,后来每年一到有关列宁的重要日子,这一话题都会卷土重来,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执政的统俄党议员带头提出的。
英国《每日电讯报》24日评论说,俄罗斯今年底将进行议会选举,明年又将迎来总统大选,一名共产党议员说:“这是要分散人们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的注意力。”还有分析人士认为,统俄党也许想借关闭列宁墓向世界表明,他们是真的想要国家实现“现代化”。德新社称,在俄罗斯,许多人依然将列宁视为领导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的英雄,但苏联最后一名总统戈尔巴乔夫认为,列宁遗体迟早要下葬。克里姆林宫一名官员认为,将列宁遗体迁走等于与过去的苏联划清界限,走向梅德韦杰夫倡导的现代化俄罗斯。俄新网报道说,有专家认为,迁出列宁遗体可能会成为梅德韦杰夫的一个“形象工程”。
在俄罗斯《独立报》24日的报道中,两名专家的解读也截然相反。俄政治局势中心主任阿列克谢·切斯纳科夫表示,苏联解体已经20年,而俄共的行为一直试图将人们拖回从前,现在应当将列宁遗体迁出列宁墓。俄现代发展研究所所长伊戈尔·尤尔根斯则表示,这一建议将会引发新的冲突。在国家面临许多紧张问题之际,再提出安葬列宁遗体的问题,对国家领导人和执政党来说并非有利,可能使他们失去15%至20%的选民支持,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德国《每日镜报》24日以“俄罗斯的翻新”为题称,莫斯科红场是世界遗产,现在不知这个广场会不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取消头衔,因为俄罗斯人可能将文化遗产列宁墓移除。
俄罗斯离休女教师塔季扬娜·伊万诺芙娜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列宁墓是苏维埃强国的象征,列宁的名字与苏维埃政权取得的胜利密切相关。令人遗憾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列宁时代的成果已经荡然无存,苏联期间公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消失了。”莫斯科文化艺术大学的阿廖沙则坚决支持迁移列宁墓。他对记者说:“如果有人不赞同埋葬列宁遗体,那就请他们另找地方为列宁建造一座博物馆吧。”
德国N-TV电视台评论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没有政治家敢作出下葬列宁的决定。埋葬列宁可能导致俄罗斯国家分裂,但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与过去决裂的象征。
在“外交政策博客”网站上,一名俄罗斯学者评论说,拼命扮作现代和进步,却拿不出任何有意义政策的政党提出将列宁遗体从红场迁走,显然是一种廉价的选举策略。过去将列宁遗体防腐处理或许是愚蠢的,但现在将他的遗体迁走更为愚蠢。
“列宁在俄公共生活中依然有一席之地”
对于是否搬迁列宁墓,俄官方目前还没有明确说法,俄总统事务管理局新闻秘书维克多·赫列科夫上周表示,还没有就从列宁墓中迁出列宁遗体做任何决定,暂时也没有这一计划。俄罗斯国家战略研究所所长斯坦尼斯拉夫·别尔科夫斯基表示,普京也希望安葬列宁遗体,但近几年,他由于担心这一步骤会引起多数俄罗斯人的不满,没有采取行动。梅德韦杰夫也支持这一做法。别尔科夫斯基称,不久前梅德韦杰夫曾表示,俄罗斯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这表明他并不承认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者。
列宁逝世后,苏联当局为纪念他主要有三大措施:把沙皇时代的首都彼得格勒改称列宁格勒,出版反映列宁思想的《列宁全集》,保存列宁遗体。保存列宁遗体在俄罗斯国内引起的争议最多。在列宁逝世后的1924年1月30日,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还曾在报上发表短信说:“我对你们有一个很大的请求,不要把自己的悲痛变成对他个人的表面崇敬。不要为他竖立纪念碑,不要建造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宫殿,不要举办豪华的隆重纪念仪式。”当时苏共党内有人认为,把列宁的遗体通过防腐剂长期保存,是同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矛盾的。
俄罗斯《报纸报》报道说,目前俄罗斯人对列宁评价不一,有人仍认为他是人民伟大的领袖,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国家的破坏者,是俄罗斯帝国的敌人。全俄社会舆论中心2010年11月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41%的俄罗斯人认为,保留列宁墓是错误和不合理的。有37%的人认为,保留列宁墓没什么不好,因为它早已成为一个旅游设施。
去年12月,圣彼得堡郊区一座列宁雕像遭到破坏,当时圣彼得堡市长马特维延科指责说:“任何人对纪念碑指手画脚,就是不顾历史和我们人民的感情。”《纽约时报》称,在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克兰等国,依然不难发现列宁的雕像。一些人仍将列宁视为伟大社会实验的设计师,有人则将他称为机会主义者。这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短时间内难以弥合,但有一点大家都同意,作为苏联时期的象征,列宁在俄罗斯剧变后屹立不倒,在俄罗斯公共生活中依然拥有一席之地。
由于列宁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许多外国人对列宁墓也怀有非常崇敬的心情。《环球时报》记者曾到列宁墓参观,排队的时候,前后左右的参观者有来自西班牙、美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游客,提起列宁,不少人都用“神奇”、“了不起”等词汇形容。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日前发表德国《列宁传》的作者沃尔夫冈·鲁格的文章。这名前东德历史学教授认为,列宁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总是勇敢地提出新观念,坚持进行布尔什维克实验。鲁格还表示,列宁也有时对权力不够冷静,但他和斯大林之间是有真正区别的。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问题专家邢广程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列宁遗体保存与否融入了俄罗斯自1917年以来的历史,这是列宁及其事业的承载体。主张埋葬的人,一部分出于宗教考虑,更多的出于政治考虑,要淡化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建设的历史。反对者认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以及俄罗斯的历史,是不容抹杀的。统一俄罗斯党做的民意测验能否真实反映全体俄罗斯人民的思想很不好说。
中国俄罗斯问题专家闻一称,要不要把列宁遗体继续留在红场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对历史的评价了,它更牵涉到俄罗斯社会的稳定问题。无论是下葬还是保留,如果在这方面发生争执的话,这会引起一系列动荡。因此,俄当局会很谨慎。(● 本报驻俄罗斯、德国记者 张光政 青木 ●本报记者 谢戎彬 张旺 ●柳玉鹏 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