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恐龙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它们借助自身“恐龙大国”的优势,开发与恐龙相关的文化产品,建造博物馆和主题公园,建立立体的恐龙经济模式;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恐龙大国之一,但受制于薄弱的文化产业,恐龙经济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
特别策划:中国恐龙经济调查
2011年年初,大型舞台剧《与恐龙同行》与北京观众擦肩而过,却在南京、上海成功演出。作为一名科学传播者和古生物爱好者,每念起此事,总不免扼腕叹息新知周刊的读者以及众多科学爱好者、古生物爱好者想必对此感同身受。
舞台剧《与恐龙同行》是根据同名纪录片改编的大型演出。而纪录片《与龙同行》则可以算作是科学纪录片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该片由BBC制作,共6集,1999年在英国上映。因为采取了电脑合成与模型重塑相结合的手法,该片一改往日古生物纪录片的作风,通过讲述恐龙主人公的故事构筑主线,复原了中生代的生态状况。后来,《与龙同行》登上美国探索频道。在华语世界,CCTV和香港无线明珠台都曾经播放过这部伟大的纪录片。由英国电影学院主持的“英国最伟大的100部电视节目”评选中,本片列第72位。它还获得了2000年艾美奖虚构性节目最佳音效、最佳长动画和最佳视觉特效三项大奖。舞台剧《与恐龙同行》同样鼎鼎大名,自2007年首演以来,它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的140个城市演出超过1200场,累计观众超过500万人。
这只是西方国家恐龙经济产业的一个缩影。美国和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恐龙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它们借助自身“恐龙大国”的资源优势,开发与恐龙相关的各种地质学、古生物学文化产品,建造娱乐型博物馆和科学主题公园,从浅峡谷沉积断面、煤矿遗迹到恐龙博物馆,辐射各种文化、纪念产品,建立了立体的恐龙经济模式,让恐龙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日本和英国,虽然其本土并没有大量的恐龙资源可以利用,但依然全力打造恐龙经济,制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恐龙文化范例。无论是美、加这样的恐龙资源大国,还是日、英这样资源不足,设法开拓的恐龙产业强国,揆其发展过程,都以恐龙文化基地作为基础。
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恐龙大国之一。据2009年的统计,我国出土的恐龙化石,已经超过150个种,位居世界第一。虽然是世界上拥有恐龙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受制于相对薄弱的文化产业,中国的恐龙经济却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生、中国最畅销的恐龙作家邢立达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中国的恐龙文化基地分为三个类型:以自贡恐龙博物馆为代表的遗址类博物馆模式、以常州中华恐龙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模式和以云南禄丰世界恐龙谷为代表的“博物馆+主题公园”模式。那么,这三种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究竟如何,它们是否能振兴中国的恐龙经济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派出记者,走访了这三个恐龙文化基地,对中国的恐龙经济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我们还设法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恐龙经济样本,希望能够充当“他山之石”。
本专题感谢:
邢立达(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古生物学博士生)
东洋一(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馆长)
关谷透(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博士)
包含(“现代戏剧谷”艺术策划部经理)
成功样本:恐龙震撼中国舞台
去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恐龙专辑,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恐龙资源大国。同时,各种关于恐龙的展览、嘉年华活动也渐渐多起来,一场恐龙经济的盛宴似乎杯盘已足。然而这其中似乎缺少真正“一锤定音”的重头戏。现在这场戏终于来了今年1月,前期投资达2000万美元的大型剧场演出《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登陆南京和上海。本月19日,记者赴上海,见识了恐龙在舞台上复活的盛景。
卖点
亲眼目睹“恐龙复活”
《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改编自英国BBC电视台系列纪录片《与恐龙同行》,并得到了BBC的授权。澳大利亚的The
Creature
Production公司为此制作了20只仿真度很高的机械恐龙它们是这次演出真正的主角。
在上海的演出地点是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也就是世博园里那座著名的飞碟形建筑“世博文化中心”。
这里与其说像个舞台,不如说像个体育场。众多的观众居高临下围绕着一块场地,让人想起久违的马戏表演。那些在台上活动的机械恐龙正如马戏团演出中的老虎、大象。
参加演出的机械恐龙有两种,一种是由演员套着皮套扮演的两足恐龙,只有头部是由机械控制,包括盗龙和幼年霸王龙等。众所周知,恐龙的“膝盖”(其实是踝关节)是向后弯的,而人类是向前弯的。《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演员的脚和恐龙的脚固定在一起,演员的腿自然前弯,恐龙的腿自然后弯,但两者的运动可以保持同步。演员的腿上穿着和舞台颜色相近的裤子,不容易“露出马脚”,看上去就像恐龙真的“用两条腿在台上跑”。
相比起来,那些大型恐龙的仿真度更高一些。它们分别被固定在一辆6轮小车上。小车在进退的时候它们的腿部也跟着进退,因为小车被涂成和舞台相近的颜色,所以也不容易被看到,就好像恐龙在自己行走一样。根据主办方提供的资料,一头巨型机械三角龙重1.6吨,身上拥有140米长的液压管线、7千瓦的电池、24个微处理器、15个液压作动器以及6个液压马达。每一头巨型恐龙都有三个人共同进行操作,其中包括一个恐龙“司机”,负责恐龙的前进和后退,以及两个幕后的“巫毒操作手”,一个负责头部,一个负责尾部。
这一切都保证了机械恐龙的动作看起来非常自然、流畅,加上可以伸展压缩的“人造肌肉”,让恐龙就像真的复活了一样。而那种现场观看的体积感、重量感精彩得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巨幕3D电影在它面前也显得十分虚假,这种感觉只能在现场体会。戏剧专家、“现代戏剧谷”艺术策划部经理包含在观看完演出之后,如此评价这出巨作:“这是一出事先张扬的奇观舞台剧。尽管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已在开演前从BBC纪录片中获知了太多的"剧透",但这丝毫无损他们的期待。因为,无论对于抱着看好莱坞大片心态而来的成年人,还是对恐龙充满无比兴趣的孩子来说,他们走进剧场的目的,也许仅仅只是"我想亲眼看见……"源于这个简单的愿望,剧场(theatre)重又回归到古老的希腊文词源"theatron"观看的地方。”
科学
基本符合研究成果
曾经在北美看过《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的青年古生物学家邢立达表示,为了满足演出的需要,制作方并没有采用那些最顶尖的技术,而是采用了最成熟的技术。比如没有采用先进而复杂的机器人技术,让恐龙真的自己走动,而是采用了皮套、小车这些传统的技术。这就造成了一些遗憾。小恐龙身体下“多出来”的演员的腿显得相当刺眼,而那些大恐龙的身体只能被固定在一根纵轴上,转弯的动作有些僵硬,腿脚的动作因为和小车的轮子联动,所以显得有些单调。
当然,总的来说,作为人类第一次将实际大小的机械恐龙搬上舞台的尝试,《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的效果还是很出色的。
邢立达表示,作为BBC授权的演出,《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在科学方面还是相当认真的,并无太多硬伤。如果说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制作者特别关注机械恐龙的动态化与大型化,并没有对它们的皮肤颜色、纹理进行更细致的处理,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演出中的大多数恐龙模型,其皮肤都显得相当粗糙。实际上,古生物学研究显示,真实的恐龙皮肤是非常细腻的,是小鳞片与大结节的混合排列,非常精美。此外,剧中一些恐龙的身体姿态也停留在多年前的研究成果上。比如,大型角龙类的前肢姿态,目前多认为是比较直的,而剧中牛角龙则还是典型的“罗圈腿”。
舞台
剧情抓人表演到位
“现代戏剧谷”艺术策划部经理包含说,《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并不是展览,而是真正的戏剧演出。它运用了多种舞台手段,并且有精细的剧本。在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演出时,《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由一位说英语的演员主持,而在中国演出时则换了一位中国演员进行讲解。他带领观众从三叠纪一直游历到白垩纪。包含评价说,这个人物“担任剧中的说书人,或者主持人、博物馆讲解员、导游,甚至霍格沃兹的魔法师”。应当说整部剧就是用舞台手段展现的科学纪录片。为了表演生物的演化,剧中运用了综合的手法,比如用充气模型的收放而表现不同时代植物的特点。
就像多数戏剧演出一样,《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有一幕一幕的转换,每一幕都像一段一段的故事。比如剑龙和异特龙的对峙,就有几个回合,虽然明知道台上只是一些机械恐龙,但还是让人的心揪起来。剧中还运用了很多戏剧手段,比如主持人宣布“史上最大食肉动物”登场,孩子们都高兴地大叫“霸王龙”,在宏大的音乐伴奏下,大幕徐徐拉开,走出来的却是一头幼年的暴龙(霸王龙)。这是典型的“反高潮”搞笑手段。而从剧情来说,它也最大限度地照顾了观众的心理,在上半场结束时,剧中最大的恐龙身高12米、体长18米的腕龙就亮相了。记者疑惑地想:“下半场怎么办呢?”没想到下半场更是高潮迭出。首先上场的是鸟掌翼龙,这只翼展13米的巨大动物在吊线的控制下优雅地扇动着翅膀,周围的投影则表现倒退的土地和白云,舞台元素运用得非常娴熟。后来出动的牛角龙和甲龙虽然不是最大,但是其浑身装甲的感觉让人非常兴奋,巨大的霸王龙妈妈的出场更是迎来了全场的最高潮。
就像舞台演出一样,那些恐龙会借着“避敌”、“示威”、“吃草”的剧情在全场周围巡游一圈,恰似歌星绕场一周照顾四面的观众,引发观众们的一阵阵尖叫。《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是孩子们的狂欢,而家长们也乐于和他们分享其中的科学知识和视觉奇观。2009年10月为止,该演出已经在北美吸引了310万观众,票房高达1.36亿万美元。和迪士尼动画一样,《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成功的秘诀在于可以让孩子们疯狂,同时对家长也有很大吸引力,它的基础是独到的创意、有情怀的主题和精良的制作。可以说,《与恐龙同行·震撼舞台》让恐龙重新站立起来的同时,它自己也“站着把钱赚了”。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