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月24日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题为《在日本,这是我们的领土》。文章声称“尖阁列岛(即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援引历史证据和法律条文予以证明。值得关注的是,写信者不是普通读者,而是日本外务省发言人佐藤悟。
这封读者来信,是对1月19日《纽约时报》言论版文章《中国“切尼们”的崛起》的反驳,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讲中国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崛起,作者有一句话提到钓鱼岛,“我的观点是,在这片争议性岛屿的归属问题上,中国能提供有说服力的史料”。
看罢掩卷,不禁“佩服”日本人工作之细、反应之迅速、应对策略之高明。
首先,这需要精确、细致的情报搜集能力,把各国主要媒体关于本国的重要信息都予以关注,这一点很多国家都大致能做到。日本的厉害之处在于,一篇不是以钓鱼岛为主题的文章,仅仅是提到钓鱼岛一句,也搜罗在内,没有放过。
其次,这需要快速反应能力。我们都知道,媒体是高速运转的机器,一条不太准确的信息在经过传播、转载后,会变成“既成事实”。因此,当有不利于自己或不真实的消息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不应该闭门研究一段时间后再滴水不漏地反驳。时过境迁,新闻成了旧闻,说再多的话效果也会打折扣。
另外,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应对是个高明策略,说明日本深谙美国媒体运作之道,知道美国报纸是独立运作的,无需去找政府抱怨或者抗议。具体操作层面,它可以选择向《纽约时报》发出抗议之声,也可以通过像“读者来信”这样的方式获得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日本人选择了后者并做到这一点,说明他们不仅了解美国的媒体,还和美国媒体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我长期关注钓鱼岛问题,还曾多次就中日钓鱼岛争端接受日本媒体的采访,看到美国报纸登出“在日本,这是我们的领土”的文章,心里五味杂陈。不禁要问,为什么看不到中国的官员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在《纽约时报》上反映我们的观点呢?
与海外媒体打交道,需要有特殊的操作与沟通技巧,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外交官。我所结识的驻外外交官,或者负责公众外交、媒体联络的官员,大都很敬业,常常加班,外语也呱呱叫。但为什么做不成呢?这和本身的经历有关。实际上,在西方国家的外交部门,负责媒体的人大都曾经是成熟的记者,不仅精通外交政策、国际形势,还对媒体的运作驾轻就熟,有一帮媒体界的哥们。这样的人进入政府搞公众外交,知道该和总编说什么,和编辑说什么,和记者说什么,写什么样的文章能受到媒体的欢迎。如今,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和沟通尚处于初级阶段,远不如日本和西方打交道来得顺畅和成熟,因此,让外国人心甘情愿地在媒体上刊登你的声音还有难度。如何与海外传媒互动是一门值得我们深究的学问。(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项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