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纪委干部撰文从文化基因看官员春节收礼腐败病

来源:检察日报
2011年02月01日01:08
  又到年关,一些官员家门口的送礼车也多了起来。对于治理领导干部收过年礼金等“节日腐败”问题,中央早已三令五申,各级政府对此也是年年发文件、提要求,可依旧挡不住送礼者的“热情探访”与收礼者的默契配合。

  一个愿送,一个愿收,有利益在驱动。送礼者,或是为了向对方表达对自己生意照顾的谢意,以求以后继续得到青睐;或是下属向上级领导表示关心问候,博个好感,以期在未来任用、提拔时得到照顾;再或者是老朋友间照例的拜访寒暄,为感情保保温,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而收礼的官员呢,一来,礼品常常是价值不菲,收下便得到了经济利益;二来,送礼者满脸堆笑、好话说尽,让收礼者很有优越感,也是一番“精神享受”。

  为何这类现象常常出现在节日期间特别是新春佳节呢?除了节日期间一些领导干部降低自我要求,拒腐决心和警惕性松懈以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固定思维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市场思潮、政治生态的杂糅中形成的处事惯例、思维定式,使陋习、陋念新生,良德、公序误读,对节日送礼收礼这一社会形态的出现起到一定的思维牵引作用。

  一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所谓“官本位”,就是官优于民的思想,这本是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的落后文化,却依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残存着。由于官员掌握着行政资源,上级领导影响着下属的仕途未来,因此,“当官比做老百姓强、当大官比当小官好”的思想还大量存在。于是,那些想利用行政资源谋取私利的人就千方百计巴结相关领导,而那些想谋个好职位,或想早日升迁的下属则想方设法讨好上级领导或相关人事干部。“嘴上说来终觉浅”,想解决问题还是要讲究实惠,送钱太招摇,因而送礼便成为很多人的首选。但在平时,无缘无由地乱送,总显得唐突异样,意图昭然,对方也受之无理。但到了过年过节,大家都在欢度春节送礼送问候时,自己以拜年之名,行送礼之实,便可混迹其中,也让收礼人收得踏实。但“感情投资”不是一次性的,送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保证效果,就需要不断强化。不仅礼品年年有,更要在规格上、档次上,年年有变化、有提升。如此一来,送礼者之间就形成了相互攀比的风气,礼品越来越贵,档次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了气候。

  二是“面子”观念的泛化。中国人讲面子、爱面子是出了名的。工作中、生活中,但凡遇到对方驳了自己威风,或扫了自己兴致,我们总喜欢用“你不给我面子”以蔽之。但笔者说“面子”观念深入人心,倒不是判之全为过。在公共社交场合,面对对方的言语失误,事后的善意提醒总比当面纠正来得恰当,不伤气氛,又保全了对方面子。因此,此“面子”若为得体、体面,尚为可宜,但一旦广化、泛化,外延过了度,成了虚荣,空求优越感,就会因失之以滥而引发许多问题,送礼与收礼问题便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有些送礼者,本身与官员关系甚笃,以朋友、知己相交,平时不施礼,到新春即至时送点礼、塞点卡意思意思,若对方不收,便认为是看不起自己,驳了自己的面子。收礼者也晓得其中的利弊,常常是心照不宣地收下。又或者送收双方是业务合作伙伴,送礼者认为对方照顾了自己的生意,表示感谢是例行惯例。而收礼者认为,自己收礼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给面子,是对他过去一年工作的认可,若是不收不仅有自命不凡之嫌,还会让对方担心,是自己的礼不够重,还是工作没有做好,引发猜想和不安。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收礼者便只好“勉为其难”地笑纳了。

  三是传统“礼”文化的误读。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礼的定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友善、尊重、互敬互爱。至今,这依然是我国“礼”文化的核心和主流。但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这种传统优秀文化却常常被人为地扭曲,当这种行为被更多有相似利益诉求的人接受、继承,并嫁接于传统文化之上,便形成了异化的“礼”文化,节日送礼收礼问题便是如此。每逢佳节,亲人间、朋友间、同事间为表达祝福相互问候,本是传统礼仪的文明传承,但若是硬生生地将礼貌之礼解读成礼品之礼,不仅有片面化之嫌,更是扭曲了“礼”文化的精神实质。从心态上说,“礼”本应是尊重而非迎合、奉承,是发自内心的而非泛浮于表、于面的;就实物而言,“礼”可以通过信物作为情感寄托用来互赠、保存、寄思,但不能主次不分,把礼物档次、贵重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官员“节日病”的送、收双方,借了礼的名,行了利的实,重不在交情,而在于付出后的回报。这种扭曲的“礼”文化却为不少人默认:电视上、报纸上,“送礼就送……”、“送……有面子”的广告不绝于耳;大街小巷,“回收高档礼品”的店牌并不少见。正是这种“过年要送礼,送礼才有礼”的思维,让送礼者送得理直气壮,让收礼者收得心安理得。

  分析“节日腐败”的文化基因,并不是说有了这样的基因,“节日腐败”就变成了无药可治的“先天性疾病”,而是为了在认识这类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中正义、廉洁的精神,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思维,谋求定位更准、效果更好的廉政文化,从根源上促进全社会廉洁意识的培育和形成。(作者系江苏省纪委干部)

  作者:傅斌梁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