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欢度2011年春节 > 11春节消息

春节:中国亿万劳动者的“精神加油站”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08日14:25
  新华网武汉2月8日电(记者 皮曙初)农历正月初六(2月8日)一大早,33岁的闵凯亮早早起床,将自家小院仔细打扫了一番,又将屋顶的水箱灌满水,然后开始收拾自己的行囊。明天,他又要和妻子一起挤上东去的列车,奔赴杭州市一家民营箱包生产厂,开始新一年的打工生活。

  “过年,对我来说,就像是进一次精神加油站。”闵凯亮说,一年来在异乡无论多么辛劳,过了年,所有酸甜苦辣,“都像浮云一样成为过去”,然后又带着“满满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出发,去追寻支撑起家庭幸福的道路。

  在中国,有超过2亿的农村劳动力走出乡村,到城市里打工和创业,寻求改变家境、改变生活的梦想。

  “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过年的习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武汉大学社会学家周运清说,“回家过年依然是多数中国百姓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不管传统春节发生怎样的现代变化,家庭、团圆、喜庆、热闹等依然是这个节日所坚守的文化价值,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认可的文化观念。”

  闵凯亮在浙江打工多年,但是每年春节前,即使在火车上整晚站着,他也要和妻子一起,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到老家湖北省浠水县蔡河镇的山村里,和母亲、女儿团聚,还要到亲朋好友家走一走,拜个年,聊聊天。除夕之夜,他还给老人和孩子包了红包,作为压岁钱。

  作为对留守老人的回报,年轻人“回家过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习惯,“春运”这个让世界叹为观止的人口流动现象也才年年发生。中国官方预测,今年春运期间旅客流动量超过20亿人次,这相当于全部中国人口在短短40天内都流动了一次以上。

  和闵凯亮一样,许多回乡的农民工都会在这个节日里“高消费”一番。在鄂东山区的浠水县,记者看到节日市场呈现出与平日大不一样的拥挤与热闹,大小商场、超市都是人头攒动,不仅蔬菜、水果、百货、服装、烟酒、副食等商品销售额急剧上升,象征新年喜庆气氛的对联、门神、年画、灯笼等各种小商品也异常抢手。一些店主透露,节日期间每天的营业额甚至比平日里一个月还要多。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万亿元,增速超过18%。节日消费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突出亮点,而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也正逐年被激活。

  在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处的湖北省黄梅县,“热闹”过年被演绎得更加生动。县中心的文化广场上,每天都有众多民间艺人轮番登场,演绎威风锣鼓、川剧变脸、跳财神等节目,而且吃的、穿的、玩的,一应俱全,还有当地特色的黄梅戏比赛,每个老百姓都可以现场报名参赛。这样的活动还吸引了周边县市的群众来“凑热闹”。

  中共黄梅县委宣传部部长王秋华说,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庙会,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也活跃了农村消费市场。

  许多人都在感叹中国年俗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到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博拜年等,年俗跟着时代而变迁。“但是年俗的内核却并没有变,那就是交流。从农耕文明的小圈子交流到市场文明的信息化交流,人们通过这个团聚和热闹的节日,实现平日里难以实现的信息互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说。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表达的渠道,它也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巨大平台。”沈阳说。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