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2月10日电记者李光明通讯员甄奎周军一张省会城市的党委机关报没有一个事业编制职数,全员实行聘用制,拥有传统党报鲜见的灵活机制,以新生之力走创新之路,创刊当年就实现了盈利,在被业界誉为中国“传媒奥斯卡”的中国传媒大会·2010年会上,跻身“最具创新传媒”之列,摘得“金长城传媒奖”。书写这些传奇的就是安徽省合肥市委机关报《合肥日报》,其成功的改革实践,为党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辟了新路,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合肥日报》创刊于2009年11月8日,当时“报纸式微”的言论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创办一张新报纸,压力、争议可想而知。《合肥日报》没有因循党报发展的传统路径,而是在机制上大胆改革创新,敢做党报文化体制改革的试水者。《合肥日报》打破党报长期以来的事业编制框架,“无编制、全聘用”。目前,报社没有一个事业编制职数,所有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而且,报社内部没有年龄、资历、身份的区分,而只有业务水平、工作能力高低的区别。考核上,实行以岗定薪、同岗同酬、多劳多得,鼓励记者多写好稿、编辑多编好版,极大激发了年轻记者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该报还通过“轮流制”选拔部门负责人,让每个年轻人轮流担任为期3个月的部门负责人,一个轮回选拔不出来,再来一个轮回。通过“轮流负责、赛马选将”,真正将能力强、素质高、敢于开拓创新的人才选出来担任部门负责人。放眼全国党报,这种用人机制的创新,绝无仅有地打破了常规。
在《合肥日报》,广告、发行、网络维护、后勤服务等业务,全部采取“服务外包”形式,节省了人员开支,提高了运行效益。《合肥日报》没有一名行政及后勤人员,仅设1人负责发行事务,广告部人员只有两名,这在全国党报中绝无仅有。报社对内部事务实行“申购制”,日常行政性事务,如统计任务、写材料等,多数报社都单设办公室来承担,而《合肥日报》不设办公室,所有日常行政性事务都通过内部员工“申购制”解决。即通过员工自愿申请的方式,将日常行政性事务交给熟悉工作的人员去做。待工作完成后,报社领导视工作完成情况、质量给予适当报酬。推行“申购制”之后,原来没有人愿意干的日常行政事务变成了“抢手货”,员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纷纷申请自己力所能及的行政事务来干,此举改变了一些事业单位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局面,变“要我干活”为“我要干活”,在节省行政开支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机制创新激发出的活力,读者通过读报就能感受到。在办报理念上,新生的《合肥日报》开门办报,直面竞争,以“主流责任权威”为办报宗旨,扬长避短,以“质”取胜,避开“量”的短处,做厚报时代的薄报、量报时代的质报,在巩固中心工作报道强势地位基础上,逐步在深度报道、经济报道、时政评论等方面形成优势。比如,该报在党报中开拓性地采取“导读置顶”的新模式,把当天最精彩的新闻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头版的报头之上,既活跃版式、更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很快赢得了读者和市场。其直面市场的做法为其赢得了市场,广告、发行量及发行回款率都跃居安徽省地市党报之首,实现了“当年创刊,当年盈利”,被誉为“中国党报的传奇”。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