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小村里的电线杆还张贴着禁止胁迫残疾儿童行乞的标语。 |
虽然大人们因打拐的事情高兴不起来,但宫小村的孩童并不受影响,仍然开心过年。 |
在宫小村,随处都可以看到打击“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的警告标语。 |
昔日租残童行乞 今日努力洗恶名
记者回访安徽宫小村,村民感叹“臭名远扬,怕是一辈子也洗不掉了”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特派记者 熊栩帆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特派记者 黄立科
农历新年伊始,全国各地掀起“打拐”热潮,合力拯救被拐儿童。曾经因专门利用残疾儿童行乞而闻名全国的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宫小村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2004年,信息时报就曾披露过该村村民利用残疾儿童行乞致富的行为(当地人称其为“带香”)。
事隔多年,这个被誉为“带香”发源地的小村落近况如何,是否还存在拐卖残害儿童的行为?近日,信息时报记者回访了宫小村,发现当地政府仍在高调打压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情况。而村里人却显得有些不解,他们纷纷叫屈:“那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现在都没有人干这行当了。”
警察进村逐户排查 村民过了个压抑年
记者到达宫小村前的两天,阜阳的一场鹅毛大雪,掩盖了村中的新春节日气氛。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但眼前的境况却实在让村民高兴不起来。“之前不是因为这个事(全国打拐),我们都在抗旱呢!”记者进村时,一名村民叹气道,“这不是让外人看笑话吗?多少年了,这种缺德的勾当还谁会有人干啊!”
记者发现,春节期间,宫小村多处路口的电线杆在一夜之间都挂上了大红色的横幅,内容不是“欢度新春”这些庆祝字眼,却是醒目地写着如“严厉打击组织,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违法行为”等警告标语。笔直的水泥路两边一排排低矮民房,粘贴在墙壁上的镇政府通告同样引人注目——《关于严厉打击组织、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的通知》。告示敦促携带残童出外乞讨者十日内须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否则一经查实将进行严惩。
宫小村十多年前就是因为“带香”这个行当在全国出名,信息时报在2004年报道的震惊全国的“宫璇璇案件”,其罪魁祸首宫清平就出自这个村。当年,村里不少人借这个行当发财致富,宫小村的名气因此颇为响亮,但村民现在总是无奈地认为那是“臭名远扬”,“怕是一辈子也洗不掉了。”
进村的两天时间,记者看到,村中水泥路不时有警车呼啸驶过,全国各地的几路媒体也纷纷进驻,警察和媒体的到来打破了宫小村的宁静。面对记者,村民大多数是回避姿态,每当看到陌生的人进村,大家都默默离开并关上屋子大门。但当警察敲门时,村民却只能无奈迎接,配合调查工作。
在宫小村回访过程中,记者也走入多户村民的家里,至今并没有发现村中有残疾儿童。村民虽然脸上有点挂不住,但还是逐渐敞开心扉,每当记者提到“带香”,人们总是摇了摇头,“那是以前一小撮人才干的事,就是几个人把一条村弄臭了,现在真的没有再见过‘带香’的了,我们保证没有。”记者又问:“看到别人发财,有想过‘带香”吗?”大部分村民就回答,他们只想留在家里发展,不想外出,“现在种地养猪可以养活自己了,那种既犯法又缺德的事,咱可不做!”语气显得斩钉截铁。
原宫小村村支书宫传文:“宫璇璇事件”后, “带香”一夜蒸发
宫小村本是太和县宫集镇一个由宫小、平楼、胡庄和徐桥四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2007年,宫小村和附近的宫油坊和宫老楼两个村合并成为如今的宫大行政村。记者昨日找到了该村前后两任党总支部书记——原宫小村的党支部书记宫传文和现任宫大村党总支书记宫春艳。
“当时做这个最多的时候是三四十户,现在已经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没有了。”还没发问,宫传文就知道了记者的来意,第一句话便这样说道。做了27年的村干部,宫传文对宫小村“带香”一事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2002年之前是“带香”最鼎盛的时候,宫小行政村共有1000多口人,“香主”就有几十个,“有的是一个人出去干,有的是夫妻俩一起干,通常一人就带一到两个‘香’,这种行当后来流传越来越广。”
宫传文还承认,宫小村确实就是“带香”行当的发源地,那时候村里很大一部分人确实是靠“带香”起家的,第一个“香主”宫效喜和因虐待残疾儿童被判刑8年的宫清平就都来自这个村庄。
当年这些“香”到底从哪里来?宫传文说,听说“香主”会直接去周边村庄甚至全国各地寻找残疾儿童,之后就和残童父母商量价钱,达成协议后写成合同,然后就带出去乞讨。
说到“带香”的根源,宫传文坦言主要是因为农村收入太低,人们却渴望发家致富。“当年村民如果完全靠种地来吃饭,年均收入仅是1000多块,那个年代村里外出打工的也不流行,而且那时候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知道这是违法。”宫传文说,“如今出外打工收入却变多了,那何苦还要‘带香’呢?自己还要担惊受怕!”
宫传文最后还说到,当年因“宫璇璇案”而震惊全国的宫清平被判刑后,村里人受到很大的震动。自此之后“带香”行为也仿佛在一夜之间蒸发。
现任宫大村村支书宫春艳:“我们在努力去掉这个恶名”
“我们村哪来这么多残疾小孩,现在村里年龄在14周岁以下的残疾人只有一个,是个9岁的小女孩,还是脑瘫,由奶奶在家里带着。”在记者说起宫小村“带香”的事时,宫春艳第一感觉就是委屈,“这破帽子还没能摘掉吗?”他介绍说,就算包括大人在内,目前整条村也只是仅仅有五个残疾村民,全部都在村中。
宫春艳说,在宫清平还没被判刑前,村里可能大概有一二十户还在“带香”,“后来警方介入严厉打击,慢慢就没人敢再干‘带香’这事了。”
宫春艳向记者介绍,目前宫小村正在进行转型升级,“希望能让村民多条挣钱的路子,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带香’了。”
据介绍,宫小村自然人口共有656人,外出务工者占三分之一,大概有210人。“去年本村人均年收入4100多元。”宫春艳说,其实太和县里面的企业,特别是刚刚起步的经济开发区办得很好,收入也不算少,大家在家门口都能找到工作,也有钱赚,“现在发财致富的路不少,谁还愿意冒险‘带香’?我们也在努力去掉这个恶名啊。”宫春艳说。
名词解释
“带香”
在安徽阜阳当地,人们有把金钱、财宝等称作“香”的习俗,而利用残疾儿童乞讨则可以带来钱财,因此顾名思义,当地人就习惯把带着残童乞讨唤作“带香”,“带香”的人便自然成了“香主”。
相关链接
当年宫小村曾靠“带瘫”致富
2001年2月,宫清平(外号三伢子)到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漳北村的徐倩倩家中,以自己开杂货铺收养残疾人可以免税为由,骗得其父徐某伟信任后将孩子带回自己家中,并将其改名为宫璇璇。其后,宫清平带宫璇璇到武汉、广州等地行乞。2003年,宫清平又花5000元买下本村村民捡回的宫小子,带到广州行乞。2003年11月到2004年1月,宫清平在两个孩子到广州行乞期间经常伙同宫某勤以殴打、冲冷水等手段逼迫两人外出乞讨,并以威胁、监视、反锁等方法防止二人逃脱或被他人营救。此案经信息时报报道后,引起全国震惊。
2004年1月6日,公安人员将两个孩子救出。宫清平随后被判有期徒刑8年。
记者随后调查发现,当年的宫小村是出名的“瘫子村”,只要是富裕的家庭都是“带瘫子”带出来的,这些残疾孩子是他们的“摇钱树”,情况好的话,一年就能给他挣上数万元。最早的时候,他们就在村里附近找,后来就发展成在全省范围找,最后扩大到全国的范围。
曾经的“行乞村”仍有“带香”被拘留
但太和县政府澄清,尚未发现残害虐待儿童现象
记者赴太和县采访时从当地警方了解到,自2月5日开始清查携带残疾儿童出外行乞以来,警方已抓获并拘留“香主”5人,其中一个就是来自宫小村徐桥自然村的宫保华。但前日下午,记者到达宫保华家中时,却见大门紧锁,没有人在家。
“不知道养女行乞也是违法”
随后,记者辗转找到宫保华的儿子宫坤,他在太和镇上开了一家汽修厂,对于父母被抓,他始终感到很是疑惑。“那个小女孩是父母收养的,可以说算是养女了,难道带着她乞讨也是违法行为?”
宫坤告诉记者,被警方证实为“香”的小女孩是叫宫倩倩,约在10年前被父母收养。“那时候母亲犯了头晕的老毛病,父亲就经常带着她到阜南县的医院看病,由于看病多了,他们俩就认识了宫倩倩。”宫坤介绍,宫倩倩其实是一名弃婴,手脚都有残疾,曾经被人捡过又丢弃,“我父母便可怜她,因为小女孩样子长得很可爱漂亮,于是就把她带回了家。”
据宫坤说,收养初时宫倩倩无法站立行走,于是母亲就每天喂小女孩吃钙片,甚至还耐心地教她站立和行走,不过,因为宫倩倩有一只手是畸形的,另外一条腿也长歪了,几年过后才能逐渐矫正过来,生活慢慢可以自理。“后来父母还把她送去学校上课,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就是学不懂东西,于是就没再上学,又回到家里了。我们也想过把倩倩送到大医院治疗,但手术费一说就要几万元,实在接受不了。”
去年,宫坤和他哥哥到镇上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但却因此欠下别人不少钱,同时家里也要为奶奶治病,经济负担很是沉重。“我自己也快要结婚了,家里的钱实在是捉襟见肘,所以我父母才会带着宫倩倩到外面乞讨啊,没想到才两三个月就被警察抓了。”
“一个月时间带回来5000多块”
据宫坤介绍,宫倩倩平时十分喜欢唱歌,于是父母带着她行乞时,一直都利用这点吸引路人注意的目光,后来效果是非常好。“大概去年夏天吧,他们到了上海、南京等地乞讨,仅一个月时间就带回来5000多块,马上就拿来还债了,就在不久前,他们又拿了一次钱回来,一共一万多块。”
政府说法
太和县政府:尚未发现残害虐待儿童现象
近日,针对个别媒体报道的太和县宫小村拐卖虐待儿童有关情况,太和县政府发出通报说明。2011年2月5日,互联网上出现太和宫集镇宫小村租残童行乞致富的话题,引起了市县两级的高度重视,阜阳市委、市政府责成太和县迅速查明真相,依法严厉打击。
记者了解到,太和县委县政府连夜组织近百名警力和60多名镇村干部对宫集镇宫小村及周边重点村庄、重点人群进行了重点摸排、调查。2月6日,太和县成立处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分设调查摸排、宣传、依法惩治、综合治理四个工作组,以宫集镇为重点,辐射全县所有乡镇开展拉网式排查。截止到目前,尚未发现有拐卖儿童集团和据点,以及以行乞为目的、通过泼硫酸、用刀致残、关笼子等残害虐待儿童现象。
目前,为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太和县有关部门采取了发布通告、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制作明白卡等方式,并在县电视台打出有关流动字幕,在全县公开宣传有关法律规定。
据悉,为严厉打击拐卖虐待儿童的不法行为,公安机关制定了打击方案,并成立专案组,对拐卖虐待、组织儿童乞讨案件进行重点侦查。通过摸排、侦查,目前已破获案件2起,打击处理利用残疾儿童乞讨违法犯罪人员5人,其中刑事拘留1人,治安拘留4人。
阜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司学龙:网上报道与事实不符
昨日下午,信息时报记者来到安徽太和县镜湖宾馆,这里是当地政府关于“带香”事件对媒体设立的接待处。阜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司学龙在宾馆中接受了记者采访,他承认,经过查明,宫集镇在早些年确有村民携带残疾儿童外出乞讨的情况。
“当时我们也是后来才了解情况,因为宫清平在广东被判刑了,结果一窝蜂来了不少媒体采访,我们就是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个事情。”司学龙说,“太和县政府当时感动十分震惊,于是开始大范围的高压打击,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出现,再到后来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现在本地的‘带香’行为已基本上得到消除,就算存在也是极个别的现象。”
司学龙表示,近期网络文章再次出现了关于太和县宫小村拐卖虐待儿童的报道出现,因此政府再次严查打击,截至目前已破获两起案件。“不过,眼前的事实还是和网络上的文章和报道有所出入,残害虐待儿童的行为经查明后证实没有,更不要说残害虐待儿童成风这些说法,而那些向小孩泼硫酸、用刀致残等行为到目前来说,根本没发现。”
司学龙最后还说,现在政府和警方已经全力排查,但查处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村里很多都是外出打工的人,流动人口很多,不可能要他们都放弃工作回来调查,我们也不可能派人到全国各地这样地跟着。”司学龙强调,政府将会迅速查明真相。
“带香”第一人宫效喜:不再乞讨改为帮人算卦
在太和县,宫小村还有一个别名一直在流传,那就是叫“瘫子村”。为何叫“瘫子村”,却源于一个乞讨故事,据村民称,在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宫小村村民宫效喜在河南下煤矿干活,结果放炮的时候意外出了爆炸事故,结果宫效喜双目完全失明,后来得名“宫瞎子”。
在回到家后,宫效喜由于丧失了劳动能力,于是只能一个人出外乞讨,直到后来他结婚生了小孩,便和老婆、女儿三人再一次一起出外乞讨,没想到却讨得了不少钱回来,甚至家里还盖上了大房。再到后来,村中人于是便不断上门取经,纷纷效仿,从各地找来残疾儿童出门乞讨,于是“瘫子村”的名气便逐渐流传开去。
记者从宫效喜妻子李侠手中要到了她丈夫的手机号码。在电话中,宫效喜告诉记者,十多年的乞讨生涯,他大概讨得了两万多块,还在家里建了四间大瓦房,但最后他带着唏嘘说,这行当已经干不下去了,挣的钱也越来越少,“现在帮人算卦,每天还能挣得30多块,‘带香’还提来干嘛?”
“当年‘带香’的时候,家里曾有不少人上门取经,宫清平被判刑后人就少了。”——宫效喜妻子李侠
被判刑首位“丐头”宫清平:精神有问题现靠种菜为生
在村中问起“带香”,众多村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当年俗名叫“三伢子”的丐头宫清平,他可算是因“带香”被判刑的第一人。在7年前,《信息时报》曾经报道,宫清平被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以犯拐卖儿童罪、收买被拐卖儿童罪和非法拘禁罪数罪并罚共处有期徒刑8年。
后来,由于狱中表现良好,宫清平争取到减刑1年多的时间,年前已从监狱释放回家。但记者去到宫小村时,宫清平并不在家。记者随后又辗转去到村中一座破败的砖瓦房里,里面住的是宫清平的父母。房间非常简陋,屋檐上和墙壁角落布满了厚厚的蜘蛛网,大厅中间只有一台10英寸的小电视供老人平常消遣。“我们家差点就是被‘带香’毁了!”宫清平父亲宫继科伤心地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儿子刑满出狱后,精神却开始变得有点问题。宫清平回家休息几天后,还是下定决心出去干活,“他不想拖累家庭,前天动身去了无锡,到别人包下的菜园里帮忙种菜,一个月可以得1000多块钱。”
“儿子刑满出狱后,精神却开始变得有点问题。现在啥都干不了,脑子不行了,不太好使。”——宫清平父亲宫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