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双百万”开辟文化共享新途径

来源:沈阳日报
2011年02月16日01:38
  (上接A1版)

  四是注重两级组织协同。沈阳市成立了艺术惠民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艺术培训工程办公室和艺术共享工程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委教科工委、市文广局,市委宣传部负责总体协调。各区县(市)也相应地建立组织领导体系,便于活动的协调,形成合力。

  五是注重两个体制对接。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民工程。艺术院校和国有的文化单位参与,民营的文化企业也参与,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路子,实现了两种体制相互融合,共同推进。

  惠民实践

  调研期间,我们先后走进广场、公园、社区、农家院,实地考察了艺术惠民活动情况,同时组织各艺术院校、专业院团、社区文化培训站相关人士进行了座谈,并与沈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双百万”工程的组织实施情况。

  1.艺术培训

  “双百万”工程启动以来,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共向社会开放816间琴房、2间画室、6间形体教室、23间多媒体教室。每个周末到学校参加免费培训的市民达数千人。该校创办的3个市民合唱团、8个市民艺术团,有2100多人报名参加。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组建了由五个专业150名师生组成的艺术培训资源库,向市民免费开设戏曲大讲堂和青衣、老生、花脸、老旦等讲座,同时开办了舞蹈、乐器、影视表演、朗诵、日常化妆、影视作品欣赏等专业课,免费开放剧场、教室、排练厅、琴房等教学设施百余间。截至2010年10月末,已进行16周172课时的培训,累计培训近2万人次。

  为了保证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艺术,沈阳市还将培训触角延伸到社区、农村。目前,由艺术院校师生、市属院团演职人员、文化场馆专业人员、中小学艺术教师组成的1553名“艺术指导员”已与937个社区,607个村进行了对接,社区覆盖率达到91.8%,村屯覆盖率达到47.6%。

  在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宝石社区,我们看到,琴房、舞蹈教室、声乐教室和综合教室一应俱全,黑板上写着声乐、舞蹈、演奏、表演、主持等20几个专业课程。在大东区吉祥社区,来自沈阳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安莉莉正在给几个小朋友上钢琴课。

  2.艺术共享

  沈阳杂技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优秀文化出口企业”,先后赴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800多场商业演出,收入2600余万元。为了让高雅艺术回归市民,让沈阳人看到沈阳杂技,该团耗时一年,总投资1500万元,投入演职人员110人,推出大型情景杂技秀《天幻Ⅱ太阳鸟》,为市民免费演出近30场。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共享者。沈阳评剧院精品戏《我那呼兰河》摘取“文华大奖”后,马不停蹄地亮相沈河区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让文艺精品第一时间走近市民;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沈阳演艺集团在中山公园露天舞台连续演出18场,约有5万沈城市民免费享受到了精彩的艺术大餐。

  艺术不仅仅是“年夜饺子”,还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为建立艺术惠民长效机制,沈阳演艺集团与市文化宫联袂启动“双百万”工程常态演出活动,以沈阳市文化宫为阵地,每周六、周日免费演出京剧、评剧、歌舞、曲艺、杂技等优秀剧目,预计全年演出300余场。市民们根据媒体的演出预告,可以持身份证到指定赠票点领票。

  初步成效

  截至2010年年底,沈阳市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受众达到72万人次。其中,高校系统培训40万人次,市直各艺术单位和社会团体培训13万人次,各区县(市)艺术指导员培训19万人次。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受众共计194万人次。其中,市属专业院团演出294场,观众达43万人次,市、区群文系统组织各类演出859场,观众151万人次。“中国诗人采风团走进沈阳”、“辽中近海文化广场"农家乐"国庆晚会”、“市属专业院团公园演出月”、“首届市民合唱艺术节”、“钢琴大师郎朗琴声进社区”等20项主体活动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截至2010年底,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累计受益群众达到266万人次,实现了艺术指导员进社区、艺术类院校开展艺术培训、市属专业院团和两级文化馆公益演出“三个全覆盖”,市属专业院团公益演出、市属媒体宣传“双百万”工程“两个常态化”。

  1.为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找到全新载体

  文化需求是公民的基本需求之一,文化权益和政治权益、经济权益一样,是每一个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艺术培训和共享,看起来好似并无关联,实际上二者殊途同归,目标统一于群众的文化生活,目的统一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素质,宗旨归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是沈阳市坚持文化为人民所有、为人民所用的具体体现。一年前,沈北新区虎石台镇一村民给有关部门写信抱怨:现在镇里商场、酒店、药房、旅店应有尽有,但要想看场电影、听听评书、看看地方戏,就找不到地方。实施“双百万”工程后,沈阳人“离家—上班—回家”的单调生活被改变了。今年60岁的老人赵明环告诉调研组,她家就住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附近,以前每次路过校园,听到里面悠扬的歌声和朗朗的琴声,很是羡慕。得益于艺术惠民工程,她终于有机会走进校园。激动之余,她写了一首诗:走进艺术的殿堂/放飞儿时的梦想/容光焕发的脸上/写满对艺术的渴望……在艺术传媒系老师的指导下,老人参加了全国校园才艺大赛,捧回成年组银奖。

  2.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找到内生动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支柱。城市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全面振兴。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增强城市腾飞的活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振兴。“双百万”工程的开展为沈阳市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东北中心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目标”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

  沈阳日报资深编辑齐世明认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管理者面对的“宜居”的标尺,绝不仅仅是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较低的物价……同时,还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更多、更大甚至是聚精会神的关注与投入。作为“共和国长子”、“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沈阳,作为齐鲁子弟“闯关东”重镇之一的沈阳,这座母亲城市留给世界的身影一直是“工业沈阳”、“粗硬沈阳”。通过“双百万”工程的坚定实施,一种人心思“文”、人心思“艺”的氛围正在形成,多少人寄予厚望并为之奋斗的“人文沈阳”、“文化强市”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因艺术惠民而日渐浓厚的和谐之风、“崇文”之风,必将让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英姿勃勃,容光焕发!

  3.为高雅艺术回归大众找到快捷路径

  音乐和舞蹈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一些地方却距离普通群众越来越远:学一小时钢琴要花三四百元,进艺术院校一年学费一万多元,看一场二人转要好几百元……这样的结果是把大众挡在了艺术大门之外。沈阳市推出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市民不花一分钱,只要登个记、打个电话或者上网报个名,就可以坐到当地大学的课堂上听名师名家讲课,学习自己喜欢的艺术专业,这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前几年,有记者曾批评沈阳各大剧场“满城都是黄金价”,如今,市民们在公园、广场、村屯、社区就能欣赏到各专业院团、名家名角的“拿手好戏”。

  2010年5月份,沈阳市搞了一个调查,结果,市民表示愿意参加艺术共享的占98%,愿意参加培训的占92%;到11月份做第二次调查时,表示愿意参加培训的市民比愿意欣赏的多了2﹒7个百分点。这说明,人民群众已逐渐从单纯的艺术享受者向艺术创造者转变。

  4.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找到给力切口

  继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热潮。然而,学习型城市到底怎么建设,从哪儿入手?沈阳市通过采取积极举措推进文化民生建设,从人民群众兴趣爱好入手,有效地激发市民的学习动力,这是一种积极而成功的探索。对于其他领域如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有效保障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提供了有益借鉴。

  据我们了解,截至目前,沈阳市共有自娱自乐活动者协会活动点1031个,仅秧歌协会就有成员单位135个,合唱团400余个。其中,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曾经走进央视春晚。2010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颁奖晚会上,沈阳市选送的“沈阳大学生文化节”、东北拉场戏《差钱了》和音乐作品《春韵》,三个项目同时获得“群星奖”。

  5.为构建和谐社会找到有力推手

  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既是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民生工程,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升全民素质、汇聚和谐力量的振兴工程。沈河区山东堡社区主任段国惠告诉调研组,随着社区“双百万”工程的推进和开展,社区里唱歌跳舞的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友爱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

  2010年8月,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沈阳市首届市民合唱节召开,各地区、各行业先后组织群众性歌咏活动200余场,民间合唱团队自行组织的活动近千场,参加演出的合唱演员达8万多人。这8万人既是艺术火种,也是和谐使者。

  现实意义

  沈阳市全市人口700多万,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已使266万人次受益,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权益。这种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做好文化民生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是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

  文化体制改革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要转企改制,另一个是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更好地提高服务。2010年底,中宣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明确要求,要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沈阳市实施艺术惠民工程,把市内的专业院团和高校的艺术资源很好地整合起来,探索走出了一条改善文化民生的新途径。

  2.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艺术惠民工程,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统筹城乡、统筹经济文化发展的思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他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也非常快,不仅需要吃好、穿好、住好,更要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希望拥有高水平的艺术素养、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不仅需要获得更多感性的愉悦,还希望受到更多艺术的熏陶。沈阳市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艺术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群众文化生活质量。

  3.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是推动文化强市战略的一个重要载体

  2008年10月,沈阳市委作出了推动沈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核心在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其意义恰恰在于提升城乡群众艺术品位,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进而打造更多与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和东北文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艺术品牌。这对于其他地区的文化民生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执笔:毕玉才 阎军杰 侯月彬)

  专家点评

  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沈阳“双百万”工程既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又引领东北地区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这对增强辽宁的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李默然(中国剧协名誉主席):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根本上还是有赖于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升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才能真正到来。

  彭定安(辽宁社科院原副院长):

  沈阳市在建设现代城市中,在GDP的创造之外,注目艺术、瞩目文化,这是一种文化远见。

  王向峰(辽宁省美学学会会长):

  “双百万”工程用免费方式吸引广大群众,把广大群众吸引和团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发挥了“艺术品创造审美大众”的作用,也由此从群众中召唤和培养出艺术人才。

  孙航(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但是要想让人们养成学习习惯和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并非易事。沈阳市从人们兴趣爱好入手,有效地激发市民的学习动力,这个点找得好、找得准。

  (光明日报专题调研组)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