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贵州乞丐村寻求自我救赎路:行乞供大学生(图)

来源:金黔在线
2011年02月17日11:32


  曾经,贫困村民外出乞讨,“板溪乞丐”一时名噪全国;如今,“乞丐村”已成为历史,但外地冒充乞讨者却络绎不绝——


  凯里板溪:我们不再是“丐村”

  凯里市板溪片区。一座在当地地图上连名字都没有标识的山村,却在2004年左右成为外界关注对象,但关注的焦点却是村民带着孩子在外乞讨。

  在纷至沓来的报道中,“职业乞讨”、“学生跪要学费”、“乞讨盖上小洋楼”等故事频频出现,不知不觉中被戴上一顶极具歧视意味的帽子——“乞丐村”。板溪一时声名大噪,甚至还有外地人假冒板溪村民在外乞讨的情况。

  村民乞讨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根源和现实;乞讨又是否真的为村民和这片土地带来财富?出于问题的敏感和地理环境的偏僻,少有人能真正走进这个负“盛名”的村庄。

  小山村的另类成名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这个片区逐渐形成这样的风气,在农闲的时候,一些村民开始结伙外出乞讨,等到农忙时节又赶回来。慢慢的,一些村民发现身强力壮不能引起同情,于是又开始带上小孩一起外出乞讨。

  往凯里市郊东南向出发,先走一段40公里的县道,然后拐进坑洼土路,再大约行驶7公里,就是被外界指为“乞丐村”的三棵树镇板溪片区。尽管只有不到50公里的路程,但却并不好找。

  板溪片区下辖浪寨、板新和平丰三个行政村。为了重点治理这片区域,凯里市专门成立了一个副科级的板溪工委。

  为我们指路的李先生是凯里某单位的公务员,他的老家是在靠近板溪片区的凯棠乡。一路上,李先生谈着前几年这一带外出乞讨的情况,甚至并不忌讳说起自己小时候,也有过一次随大人外出乞讨的经历。虽然时过境迁,但如今想起20多年前的事,自觉当时乞讨除了无奈,还有些荒唐。

  “其实当年,乞讨在当地并不算是很丢脸的事,因为实在太穷了。”李先生说,不过当地人讨到钱后,一般也也不会乱花,确实会送子女上学。在板溪片区的某个寨子,平均下来每家都供出了一名大学生,这其中就有不少是讨钱供出来的。

  走进板溪片区,从车窗里望去,不时有漂亮的小平房掠过,让人感觉这个片区村寨并不是太穷。然而,只有走近细看才会发现:不少农家里的家具也没有几样,显得十分寒碜。

  当我们试图寻找曾经在外乞讨过的村民时,才发现村民对这个问题十分警觉,都称没有此事,甚至有些不满。

  在这个被外界称为“乞丐村”的地方,有多少人出去乞讨,现在已难以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了。

  板溪小学校长杨金光说,最多的时候是在2004年左右,当时全校近一半的学生和家长外出乞讨过。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当时学校不得已采取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签订承诺书,保证不外出乞讨,但还是防不胜防。

  “整个板溪片区有7000多人,耕地面积3045亩,人均只有0.44亩。”板溪工委书记罗建州并不忌讳谈起以前这一片区百姓乞讨现象。他认为,根源不仅是人多地贫,更主要的是严重缺水导致当地成为国家一类贫困村。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村民们并不出去乞讨。”当地小学教师杨平回忆说,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大胆的村民开始走出山沟,把一些民族工艺品带到外面去卖。

  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挣到钱。一些村民在闯荡的过程中发现,原来乞讨也可以生活。杨平说,最初的一批乞讨者,讨的东西还大多是粮食和衣物。慢慢的,就开始变成讨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这个片区逐渐形成这样的风气,在农闲时,一些村民开始结伙外出乞讨,等到农忙时节又赶回来。慢慢的,一些村民发现身强力壮不能引起同情,于是又开始带上小孩外出乞讨。

  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在2004年左右成为多家媒体关注的对象。随着媒体的频繁关注,板溪这个偏僻的山村一时声名大噪。

  乞讨老汉供出大学生

  每次出门都是在农闲季节,什么也不用带,惟一的装备就是一口小饭盆。选择一个人多热闹的地点站着,看着人过来了,就凑上前去。

  湿漉漉的松枝丫丢在火塘上,随即冒出浓烟熏得人半睁眼半流泪。半晌,柴火一下旺了,突然腾起的火苗照亮了20岁的大学生杨南(化名)的脸庞,以及坐在他对面抽烟的父亲杨老汉。

  在省外一所重点大学读二年级的杨南,春节没有回家,而是到深圳一家电子厂打短工挣学费,这要比平常日子多三倍的工资。由于母亲生病,他不得已赶回位于板溪片区平丰村的家。

  爷儿俩偎在火塘旁,为亲人迟迟不见好转的病情发愁。煤炭太贵了,他们烧不起,只好在四壁漏风的厨房,就地燃起一堆柴火取暖。火塘中央架着开壶,扑哧扑哧地烧着水。

  “你们是问要饭的事情吧?我去过的地方多着呐。”已经79岁的杨老汉并不忌讳自己以前乞讨的事,湖南、广西、广东和浙江……都留下过他行乞的足迹。

  杨老汉说,每次出门都是在农闲季节,什么也不用带,惟一的装备就是一口小饭盆。选一个人多热闹的地点站着,看着人过来了,就凑上前去。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没有人理会,但总会有好心人给一点,一天下来最少也能收10块钱,最多时能有三四十块钱,等到农忙的时候,就回来耕种。

  杨老汉自爆往事,让儿子杨南感觉有些难为情。但他并不好打断父亲的话茬,只是把头埋得更深,一边小心地追问道:“这是老早以前的事情吧。”

  或许是父亲当着众人抖完所有的料,反倒让杨南没了顾忌。说起了至今还觉得惭愧的往事:“很小的时候,有同龄的孩子,在假期随着父母外出乞讨,回来的时候兜里总是揣着钱,成天可以跑到村口的小卖部买各种各样的零食”。

  “当时让我羡慕得不得了。”杨南说,于是找到父亲要出去乞讨。没想,被狠狠训斥了一顿。

  杨南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成绩一直很好,直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凯里市一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南也越发觉得,外出乞讨实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总会要求父亲不再出去。

  “我觉得很丢脸,从不敢说自己是板溪的。”杨南说,因为家乡在前几年的时候出了“名”,他进入大学后,和室友们聊起家乡时,总是小心翼翼。

  “前年我还到过贵阳,但是要不到钱了。”杨老汉说。杨南拨弄柴火的手一颤,眼角分明有些湿润了,嘴里却不满地责怪道:“不是说好了吗,你怎么还出去啊?”

  杨老汉停住了说话。等儿子出去以后,他叹了口气:不出去能行吗?孩子上学一年要一万多,自己老了无力耕种,又没有其他收入。尽管另外5个子女早已成家,但都不宽裕,也不能给任何支持。

  “等他毕业了,我就再也不背着出去了,再也不想去受那种罪了。”杨老汉说。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