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新疆文物展在美国费城开展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20日00:18
  新华网美国费城2月18日电 通讯:探索“丝路奥秘” 共享中西文化——中国新疆文物展在美国费城开展

  记者 杜静 林煜

  眼窝深陷、鼻高且直、褐发披肩的中国新疆“小河美女”面容安详,如同进入了梦乡,然而这一觉却睡了近4000年。

  2004年在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距今3800多年的木乃伊——“小河美女”以及其他上百件新疆文物18日开始在位于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展出。这些文物历经数千年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本次展览名为“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展,由新疆文物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这是该展览在洛杉矶、休斯敦巡展后,首次在美国东海岸亮相。

  本次展出的135件文物均为近年来在新疆各地文物考古中的新发掘,无论规模、数量、种类、级别都引人注目,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亚洲之外的地区展出。展品包括丝织品、文书、金器、壁画和木乃伊等。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

  新疆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郭建国在开幕式致辞中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作了“商品交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东西方对话之路”的定义。他希望此次展览能够让美国人民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新疆,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长理查德·霍奇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展览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让我们感受到过去4000年来东西方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

  展厅内的一个电脑展示台引起记者的注意。展台上是一个触摸显示屏,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闭合的卷轴。点击后卷轴徐徐展开,一首用汉字书写的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鹿柴》赫然眼前。

  博物馆解说员告诉记者,这是此次展览设计的互动项目之一,旨在让参观者了解“丝绸之路”上语言的多样性。他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学习汉语,甚至是古汉语,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喜好给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翻译。

  记者在显示屏上看到已经有七八个翻译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让人印象深刻,诗的内容、意境翻译得精准。经了解,这一版本出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长顾问维克多·梅尔之手。除馆长顾问身份,梅尔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系教授,重点教授中国文言文。他也是此次展览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梅尔曾多次前往中国,特别是新疆地区,参与考古及学术交流工作。他用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非常荣幸有机会在我们自己的博物馆举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展,同时展示这么多宝贵的文物非常不易。”

  互动性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馆长霍奇斯说,在展示文物的同时,展览还设计了很多与参观者的互动项目,旨在让参观者对“丝绸之路”有更感性的认识。

  丝绸和毛毡是“丝绸之路”上两种最常见的织物材料。参观者可以通过3项小实验,感受两种材料在透气性、隔热性、防护性等方面的差异。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放大镜观看自己衣物材料的纤维结构。

  强调知识性,让参观变成一次学习与体验之旅,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整个展馆随处可见有关“丝绸之路”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的介绍:“丝绸之路”的名字从何而来?“丝绸之路”上的人讲什么语言?木乃伊是怎么做成的……

  一些展台的设计独具匠心,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融合。其中一个展台专门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饮食,展示的一些食物样本竟与现代的小点心极为相似。在食物样本旁边,还有每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参观者可以把食谱带回家亲自一试。
(责任编辑:刘士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