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汉字之家” 探秘中国文字博物馆(组图)

来源:沈阳日报
2011年02月20日02:18

  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的蔡伦塑像与再现当年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场景
甲骨文
核心提示

  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名家王懿荣的偶然发现,使河南安阳 “一片甲骨惊天下”;2009年11月16日,又是河南安阳,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诞生。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出土文字、文物为支撑,荟萃了历代文字样本精华,一馆藏尽中国字令人们一日千年,览尽中国文字从远古“婴儿期”发展至今的非凡历程。

  建议设立一座文字博物馆

  河南安阳既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与考古发掘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所在地。

  2001年4月20日,为了更好地保护殷商遗址、弘扬传统文化,安阳市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其间,安阳市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申请: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就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之后的第二年,当时还在郑州大学担任教授的古文字学家王蕴智,也给河南省委、省政府写信:建议设立一座文字博物馆。王蕴智认为,从安阳殷墟出土的丰富铜器、骨器、陶器,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而这里出土的大量甲骨文,更使中国文字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这种数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文字体系,只有在中国的汉字中才能找到。

  接到王蕴智的来信之后,河南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很快将其批转给了安阳市委、市政府,并批示:同意“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

  2007年10月20日,在河南提出建立文字博物馆的申请6年之后,国务院办公厅作出批示:拟建的“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可以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至此,中国文字博物馆最终定名。

  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

  距离甲骨文发现地殷墟大约8公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2007年11月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两年紧张的建设,于2009年11月16日正式开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的形体,它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字坊前方两侧,各有金色铜质凤鸟雕塑一尊,取材于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凤鸟纹纹饰,整体形象高贵典雅,呈现待翔之势,象征着新时期中国文字文明的新飞跃。

  通向展馆的主干道两旁,是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仿制品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这28片甲骨文仿制品,大都取材于《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最大尺寸高达1.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介绍:这28片甲骨文是在安阳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甲骨片,然后用青铜铸造,刻上甲骨文,则是对原甲骨片的一种更高艺术形式的展示。之所以是28片,是有一种强烈的祈求和愿望,力争通过这28片与天上的28星宿相对应,形成“天人合一”的这种理念,通过展示来祈求平安、来祈求和谐、来祈求发展。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最富有哲理、最经典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展示中国文字久远历史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作为主线,用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作为支撑,将文字书法艺术融会贯通,以文字的传播应用作为注脚,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于一堂,向公众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展览是由三个板块构成,一个板块就是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核心板块;第二个板块是印刷术与信息化,实际上讲的是汉字的普及、推广和教育;第三个板块叫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共有5个展厅,分为“字法自然”、“甲骨记事”、“钟鼎千秋”、“物以载文”、“说字传义”、“由隶到楷”、“信息时代”等15个单元,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博物馆第一展厅作为开篇,将人们恍若带入了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如果要探究汉字真正的起源,却需要借助考古发掘去揭开神秘的面纱。

  1899年,安阳小屯村“一片甲骨惊天下”。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概4500个,其中能够释读的差不多有1500字。甲骨文的发现与逐渐释读,证明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尽管汉字的确切年龄仍然是个未解的谜团。不过,这并不妨碍汉字作为世界上最“高寿”的文字,一脉传承至今。

  除了甲骨文以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到极盛,金文一共经历了1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博物馆的第二展厅,对金文给予了细致展现。

  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为大篆,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公元前223年,秦朝丞相李斯,奉诏“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创制了小篆。文字的统一将不同的族群,融合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尽管随着岁月变迁,天下分分合合,然而自此以后,“书”必“同文”,成为了汉字始终坚持的不变原则,也成为了维系华夏子民间割不断的文明纽带。秦朝的大一统与书同文,不但结束了诸侯纷争,也结束了长期以来文字混杂的局面。

  由于书写不便,小篆渐渐开始了“隶变”。此后,汉字继续演变出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形态却再也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动。

  中国历来强调:物以载文,文以载道,而“敬惜字纸”也是绵延千年的古老传统。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竹简丝帛等,都曾经充当过文字的载体,但是,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后来发明的纸张。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历时8年成功研制了植物纤维纸。纸张的发明,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字博物馆的第五展厅,展示了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

  公元7世纪的隋末唐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引发了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汉字的普及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借助纸张和印刷术,中华文明可以与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进行更便捷的交流;同时,结构方正的汉字,被陆续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整个东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全国小学课堂;4年之后,《简化汉字总表》发布,这是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中国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进入计算机时代,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而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

  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增强,汉字再度走出国门。据统计,目前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总数已经突破了500家。

  20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启动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注重展示的基础上,二期则更加注重研究与对外交流。今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以丰富的文物与展品,深厚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字久远的历史与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