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尼斯和埃及相继“变天”之后,包括巴林、也门、伊朗、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在内的中东与北非大地也迅速爆发了风起云涌的反政府抗议示威。美国《基督教箴言报》2月18日刊文,对这场二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变革风潮做了几点分析。
***巴林局势最危险
巴林与其他国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什叶派占该国总人口的70%,但统治阶层却来自少数逊尼派。什叶派反对者称,逊尼派统治者剥夺了他们的住房、医保和在政府部门供职的机会,甚至大量接受来自外国的逊尼派移民,以改变两派的人口比例。所有这些激起了什叶派的极大不满。
哈里法家族已经统治巴林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国王哈马德的叔叔、首相哈里法自1971年巴林独立以来长期执政。而如今,面临什叶派民众的顽强抗议,他们的统治正在变得岌岌可危。
巴林的主要反对党“维法克”(Al-Wafaq)拥有良好的组织纪律,他们在去年11月的选举中获得了议会众议院近半数席位。上周,当有示威者在骚乱中丧生后,“维法克”宣布拒绝参加议会。
“巴林反对派的政治语言发生了有趣的转变。在过去5年里,小规模抗议的基本诉求主要围绕政治改革,”美国中东历史学家琼斯说,“现在他们喊的口号和打出的标语则是"哈里法家族下台"。”
***与埃及的区别
回顾突尼斯和埃及骚乱,不难发现民众抗议活动取得成功的一个共同因素在于军方不愿意镇压抗议者。不过,在这些“后来跟进”的国家中,军队袖手旁观的可能性则不是很大。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当上千名巴林反政府民众18日试图强行进入首都麦纳麦市中心的珍珠广场时,驻守那里的军队和警察在发出警告无效后便向示威人群发射催泪弹并开枪,造成数十人受伤。
另外,在埃及和突尼斯骚乱中,发达的互联网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这方面的条件有限,因此组织者很难保持联络。
比如在也门这个贫困国度里,“情况与埃及完全不同,”萨那大学一名英语系学生告诉记者,“我们很少使用"脸谱"和"推特"这样的社交网站。”
***美国进退两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政界开始逐渐把重点从“守护民主”转移到美国外交的“实际利益”上。为了维持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和商业利益,美国选择了支持不受人民欢迎、由贵族掌权的阿拉伯政府,而面对争取民主的年轻阿拉伯人,美国又不能说不。
当埃及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迅速扩散之后,美国长期以来在阿拉伯地区所奉行的外交政策也将随之陷入混乱。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都免不了会担心,如果这些国家的未来政策完全基于民众的意愿,那么伊斯兰势力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正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