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部署下,民生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中央明确提出,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进一步加强民生报道,新华社从24日起开设《家国民生》栏目,全方位报道民生建设成就,宣传党和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新政策、新举措,充分反映广大群众对改善民生的新感受、新期待,着力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回应群众关切的新办法、新成效。
从“入园难”到“择校热”,从“学生减负”到“高考改革”,从“职业教育”到“创新人才”,从“师德建设”到“教育投入”……都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24日在京举办的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围绕教育的八大热点问题,一一阐述了“怎么看”和“怎么干”。
破解“入园难”抓住四关键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关键环节是抓哪些方面?
袁贵仁:首先是资源。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以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园,增加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同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去年国家已投入5亿元在中西部10个省区启动“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
二是教师。从来源上,要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将义务教育阶段富余教师经选拔培训合格后转为幼儿教师。在培训方面,三年内要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在待遇方面,要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
三是投入。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需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和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四是管理。要规范办园,分类治理,督促整改,妥善解决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问题,严防事故发生。今年将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
减负要“旗帜鲜明”但不能概念化 记者:最近在美国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引发了关于中西方学生负担的热议。中国孩子何时才能告别沉重书包?
袁贵仁:各地各校做了很多努力,但减负仍是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顽疾。再难再复杂我们也要旗帜鲜明、持之以恒、下大力气推进减负,尤其是小学生的减负工作。
必须明确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今年要研究制定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发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修订并计划于2012年秋季使用。
学校除了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难度外,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不得将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广大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但减负不能概念化,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学生留下更多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去学习探讨感兴趣的东西。
把差学校变好,缩小校际差距 记者:我国义务教育已实现了“不花钱、有学上”,但一些大中城市的择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还比较突出,怎么办?
袁贵仁:“择校热”的解决之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就是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把差学校变好,缩小校际差距。
今年将制定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意见,出台督查、考核和评估办法,教育部将与各省(区、市)以备忘录形式,确定各自任务,督促各地落实均衡发展责任。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县域内教师合理交流。制定并执行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通过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状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另一方面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2010年,中央已投入83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还要切实落实“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支持各地研究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同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发展职业教育关键在提高吸引力 记者: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时期的亮点,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然不强,怎样进一步推动?
袁贵仁: “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的4216万毕业生广受欢迎,这表明不断提升的人才质量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所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20%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免学费范围,完善相关资助政策。要扩大、畅通职业教育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渠道,使学生深造有机会、发展有空间、进步有盼头。还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推动全社会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高考改革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 记者: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歇,甚至有人提出高考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应该废止,高考要怎么变?
袁贵仁:确立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通过高考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经过多年探索,我国高考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最可行的制度,因此必须坚持。而且,高考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推进素质教育不是要不要考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我们要通过改革,探索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素质教育要求有机结合。
今年将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指导改革有序推进。具体步骤是:一要完善多渠道升学途径,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逐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二要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提供依据。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三要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逐步实施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以不同标准选拔不同人才,解决高考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问题。
还要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进一步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建立健全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和诚信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程序公正,过程公开。鼓励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记者:我国高校“千校一面”,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饱受质疑,当前高等教育最迫切的改革任务是什么?
袁贵仁:最迫切的任务是提高质量。我们将修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统筹各类人才培养。要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予以重视支持,鼓励支持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还要强化政府对高校的评估评价。要加强教学基本数据信息库建设,发布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
必须指出,创新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深入研究、开展试点、扎实推进。着力构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行业以及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前,有关部门、机构和高校已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今年还要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试验。
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 记者:我国有1500多万教师,如何管理好这支庞大的队伍,使他们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素养和标准?
袁贵仁:今后要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
要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工作,缓解农村教师短缺问题。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去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开展中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今后还要开展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改革试点。
今年还将出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方案。把教育经费筹好管好用好
记者: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目标关系着亿万学生的“读书钱”,这个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袁贵仁:为实现4%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委已密集出台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等7项政策措施。现在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近年来,我国教育的社会投入绝对数不断增加,但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却有所下降,我们还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学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
筹钱的同时还要把钱用好,要补短板,把财政投入和政策关注优先指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区域,要促公平,投向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领域,要提质量,在教学投入、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
我们还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注重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如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建立预算管理机制;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化;成立国家教育经费监管中心,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肃查处腐败行为。(记者吴晶 刘奕湛)
开栏的话: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部署下,民生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中央明确提出,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进一步加强民生报道,新华社从24日起开设《家国民生》栏目,全方位报道民生建设成就,宣传党和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新政策、新举措,充分反映广大群众对改善民生的新感受、新期待,着力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回应群众关切的新办法、新成效。
从“入园难”到“择校热”,从“学生减负”到“高考改革”,从“职业教育”到“创新人才”,从“师德建设”到“教育投入”……都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24日在京举办的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围绕教育的八大热点问题,一一阐述了“怎么看”和“怎么干”。
破解“入园难”抓住四关键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关键环节是抓哪些方面?
袁贵仁:首先是资源。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以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园,增加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同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去年国家已投入5亿元在中西部10个省区启动“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
二是教师。从来源上,要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将义务教育阶段富余教师经选拔培训合格后转为幼儿教师。在培训方面,三年内要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在待遇方面,要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
三是投入。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需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和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四是管理。要规范办园,分类治理,督促整改,妥善解决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问题,严防事故发生。今年将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
减负要“旗帜鲜明”但不能概念化 记者:最近在美国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引发了关于中西方学生负担的热议。中国孩子何时才能告别沉重书包?
袁贵仁:各地各校做了很多努力,但减负仍是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顽疾。再难再复杂我们也要旗帜鲜明、持之以恒、下大力气推进减负,尤其是小学生的减负工作。
必须明确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今年要研究制定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发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修订并计划于2012年秋季使用。
学校除了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难度外,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不得将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广大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但减负不能概念化,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学生留下更多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去学习探讨感兴趣的东西。
把差学校变好,缩小校际差距 记者:我国义务教育已实现了“不花钱、有学上”,但一些大中城市的择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还比较突出,怎么办?
袁贵仁:“择校热”的解决之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就是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把差学校变好,缩小校际差距。
今年将制定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意见,出台督查、考核和评估办法,教育部将与各省(区、市)以备忘录形式,确定各自任务,督促各地落实均衡发展责任。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县域内教师合理交流。制定并执行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通过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状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另一方面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2010年,中央已投入83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还要切实落实“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支持各地研究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同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作者:吴晶 刘奕湛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