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闸北区中山北路1036号希泰胶囊旅馆门外,一说起自己的旅馆因为无法获得消防部门的行政许可而开业无望,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旅馆老板塔赞满肚子委屈。在他身后,胶囊旅馆“铁将军”把门,两扇玻璃大门上缠着一把蓝色链条锁。透过玻璃大门往里看,以白色为基调的旅馆大厅一侧是两张红色沙发,中间摆着一本《青年社交》;另一侧贴墙立了个巨大的鞋柜,鞋柜旁还有一个货架,上面放满了泡面、薯条。
“拖鞋牙刷都准备好了,可惜不能开业,哎!”开锁推门,塔赞领记者走进旅馆,300平方米的旅馆里空无一人,他的一声长叹甚至引起回响。
“关于消防,我们真的尽力了”
“烟感探测器、应急感应灯、消防栓、灭火器、逃生通道指示灯……”顺着塔赞的指引,胶囊旅馆内随处可见消防设施。不管站在哪个角落,绿色的逃生通道指示灯都清晰可见。
“这些是你能看到的,看不到的地方我们一样用心。”据他介绍,天花板上布有喷淋装置,在天花板和屋顶之间,也铺设了一层喷淋,“屋顶上的喷淋专门对付天花板夹层里的电路起火,这种装置就我所知目前国内还不多。”
记者注意到,在胶囊旅馆内,不仅胶囊舱没有门,仅以一层布帘与外界相隔,淋浴区、卫生间、住宿区等不同区域之间也只有薄薄一层布帘。“不装门也是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我们担心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时,门锁上了打不开怎么办,干脆全部用布帘。布帘不是棉的,是一种阻燃材料,我们试过,打火机烧接近1分钟才能点燃。”
旅馆内不装门,会不会导致客人财物被盗?塔赞介绍说,根据原来的计划,在拿到消防行政许可后会在旅馆内部安装监控,并且会雇2名内保24小时巡视。“旅馆一共就300平方米,2名保安加上一堆监控,足以保平安了。”
旅馆共有前后两道门,前门通往中山北路,后门只能从内侧打开,通往一个居民小区内的花园。不管是前门还是后门,均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堆放任何物品。“胶囊旅馆里共有68个胶囊舱,但任何一个胶囊舱距离门都不超过20米。发生火灾的话,几十秒钟就可以跑上马路,或者跑进小区花园里避难。”
“"胶囊"可以不开,信心应当延续”
塔赞邀请记者“钻”进胶囊舱体验一下。
按下胶囊舱外的红色按钮打开舱内灯光,身高1米85、体重90公斤的记者毫无障碍就钻进了旅馆B区的一个胶囊舱。舱内很干净,2.2米长、1.1米宽的空间即便是对记者来说也不拥挤,试着左右翻了翻身,虽然胳膊不小心碰到了墙上的LED显示屏,但大体来说翻身没有障碍。在舱内可以坐起身来,此时舱顶距离头顶还有几厘米,塔赞插嘴道:“只要不到1米95都可以在里面坐起来。曾有人说住胶囊舱没有尊严,是睡"棺材"。可事实上,一般人住在里面可以翻身、可以坐起来,将布帘一拉,耳塞一戴,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他表示,开设胶囊旅馆的念头,源自他在东京读书8年的经历。“日本有很多胶囊旅馆,我念书的时候常常住。那时候就觉得,对于穷学生来说,胶囊旅馆又方便,又便宜。”
“海归”的塔赞如今已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板,不过开设胶囊旅馆的想法一直没变。他说,开设胶囊旅馆主要为了两个目的:“首先当然因为胶囊旅馆环保、低碳,既节省地方,又节省能源,按照在日本的测算结果,胶囊旅馆比一般两人一间的旅馆节能至少15%。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希望能给生活在大城市的低收入者们一种信心,一种在如今物价、房价都非常昂贵的大城市里依旧能够找到一块栖身之地的信心。对于刚走出校门暂时买不起房子的毕业生来说,胶囊旅馆可能会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临时的家。”
塔赞说,“胶囊可以不开,信心应当延续下去。”他表示,将会考虑通过别的方法来给予别人信心,“可能会自己出钱帮助在上海的低收入者,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关注这个事情。”
“胶囊”还有未来吗
胶囊旅馆无法营业后将何去何从?
面对这个问题,塔赞坦言自己也没有完全想好,“但至少现在还没死心,胶囊旅馆作为一种新事物,来到人间一次也挺不容易的,现在虽然被叫停了,但我很想通过别的方式体现一下它存在的价值。
”因为还想“再坚持一阵子”,所以塔赞不打算“关门大吉”,而是为胶囊旅馆的未来草拟了一些出路。“一家马来西亚广告公司已经和我联系了,说打算最近用"胶囊"作为拍摄广告的外景地,拍一个食品广告,我已经基本上答应了。”
“另外,打算从我经营的公司里拿100万出来,支撑胶囊旅馆一年不关门。一方面我愿意等,等有关部门出台和胶囊旅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根据新出台的法律法规重新装修、布置胶囊。另一方面,我也准备邀请亲朋好友来体验一下。如果有人需要帮助又不嫌弃的话,也欢迎来和我交个朋友,然后在我这个朋友家免费住几天。”
他笑着说,这个听起来有点疯狂的计划目前只是“随便想想”,但“我希望能用这个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用意”。
如果在坚持了一年后还是不能营业,塔赞说可能也不会无限期地坚持下去。“现在已经有香港和澳门的公司和我联系,也许我会到那里去开家胶囊旅馆。如果实在还不行,大不了把旅馆里所有的胶囊舱都便宜卖到日本去。这些胶囊舱都是根据日本标准,按照欧美人体格设计、制造的,价格稍微低一点,肯定有很多公司愿意买。”
本报见习记者
叶松亭
作者:叶松亭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new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