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高校调查称河南近半农民赞成土地私有化

来源:南方周末
2011年02月25日14:02

  高校调查称河南近半农民赞成土地私有化

  是否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所有权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来自河南省财经政法大学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河南农民赞成土地“私有化”。

  据财新网报道,2月22日,在“《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首发式暨中国粮食安全论坛”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樊明和该校25名本科生披露了上述调查数据。

  据介绍,该调查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主要区域,走访了316个村庄、1619个农户,调查了从1976年人民公社初期到2008年32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政策演变及效果。

  调查发现,47%的农民赞成“土地归自己所有、可以自由买卖”,24.8%的农民不赞成土地私有化,28.2%的受访者表示“中立”。几类受访者之间不存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争议农村土地财产所有权

  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理论界高度关注,国内学术界对于是否将土地的财产所有权全面赋予农民存在争议。

  赞成者认为,实行土地产权的私有化将有利于土地买卖、自由流转、兼并集中,一方面促使农业出现土地规模经营、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规模收益;另一方面,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被城市化吸纳,也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要想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恢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

  援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报道,经济学家吴敬琏撰文指出,“与中国将近一半人口的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土地产权问题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宅基地等资产无法变成可以流动的资本。这既使继续务农的农村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也使转向务工、务商的新城市居民安家立业遇到困难。”

  反对者则认为,土地私有化会导致农民丧失在农村生存的根基,如果他们又无法在城市立足,最终可能导致城市贫民窟的形成,甚至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

  另据《东方早报》报道,“三农”学者李昌平指出,小农的土地、宅基地等产权在正规金融体系里是无法变现或无法有效经营的产权。实践证明,这些产权是否充分变现(或变成可流动的资本),关键看是不是建立起了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制度及其配套制度。

  他表示,农业和农村市场化的结果是农村劳动力流出、人才流出、资金流出、土地流出,其结果是农村和农业越来越凋敝。

  同为“三农”学者的温铁军曾在《红旗文稿》发表文章称,“鉴于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目前这种按人口平均分配、按户占有产权的农村土地制度,主要还是为了向农民提供维持生存的基本保障,同时,也客观上成为中国历次经济危机软着陆的基础。”

  对于上述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调查团队的观点是,农民一旦获得土地产权,土地就获得了充分的流动性,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可以避免农民经营土地的短期行为;不想种田或已进入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可以卖掉土地而融入城市,解决农民与土地分离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民有了土地产权后也可以在处置土地时直接谈判,更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调查数据显示,有57.7%的农户承认,因在外打工,农村住房长期闲置,只在每年过年时回家住几天。

  调查团队认为,如果土地私有化且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会有更多农民流入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而当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且工资不高时,农民不会大规模涌入城市。其次,如果推行土地私有化,把放弃土地和获得城市社会福利结合起来,农民即便到了城市一时不能就业,也有生活保障,不会轻易沦为贫民窟的一员。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