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两弹元勋朱光亚逝世 曾捐百万港币不准声张(图)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2011年02月27日02:38
朱光亚。图/CFP
朱光亚。图/CFP

  两弹元勋朱光亚逝世

  享年87岁 

  据新华社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朱光亚简历]

  1924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参加工作,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1年至1942年在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学习。1942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6年至195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至1953年任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代表团外文秘书。1953年至1955年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至1957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研究室副主任。1957年至1959年任二机部四○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二室副主任、研究员。1959年至1964年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1964年至1970年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85年至1991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3月补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执行主席、院士、党组书记。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两弹故事]

  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晚,他生平第一次喝醉了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命调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承担起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同时负责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

  朱光亚作为研究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主要负责全面的科研组织工作,既抓技术指导、业务协调,又抓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核武器研制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962年9月,二机部提出了争取在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为了尽快操作实施,朱光亚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核爆炸试验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进行,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中央正确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随着“起爆”那一声铿锵的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成功了!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老成持重的朱光亚激动万分。当晚,在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宴会”上,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喝醉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开始组织实施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都分别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原子弹研制的“三级跳”计划。

  根据指示,朱光亚和同事们加快了氢弹研制速度。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生活故事]

  百万港币奖金全部捐出,还不让声张

  1996年10月,朱光亚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他对身边的人说要把奖金全部捐出去,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奖助基金。

  有人试探性地建议说:您是不是从中拿出一部分来捐比较合适。朱光亚的回答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工程科技奖助基金,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海外友好人士捐助的,如果我们也能捐一点,也算是做一点工作和一份贡献。”

  在捐出了100万元港币之后,朱光亚又反复叮嘱周围的人不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不宣传不张扬自己是朱光亚的一贯风格,而且,他不让宣传这件事,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他不希望因此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任职故事]

  离任时,公费购书件件登记一册不带走

  朱光亚在中国工程院工作的几年中,从不搞特殊化。许多第一次到他办公室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叹:“真不能想像朱院长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公。”

  工程院搬进科技会堂后,中国科协的领导曾提出请朱光亚和几位副院长到小餐厅用餐,又被朱光亚和几位副院长谢绝了,他们一定要和大家在一起吃份儿饭。

  1998年朱光亚离开中国工程院的领导岗位时,他再三叮嘱秘书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办公室里所有用公费购买的书籍、资料,一册也不许带走,一定要一件一件登记后交上去。

  据《人民日报》、《人物》杂志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