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
●江苏财政总收入达到117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5万亿元
●江苏城市化率达到57%,5年提高6.5个百分点
●江苏新增就业587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达到66.4%
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和任务
记者:江苏“十一五”发展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罗志军:“十一五”时期是江苏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5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大台阶。5年来,财政总收入达到117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5万亿元。全省有28个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其中7个县(市)位居前10强。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成为“十一五”新的增长点,去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增长3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三是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化率达到57%,5年提高6.5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苏北、苏中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逐步上升。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全省公有、私营个体、外资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5.9%、39.4%和24.7%。“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局面正在形成,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85亿美元,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1/4以上;境外协议投资21.7亿美元,增长104.6%。
五是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944元和9118元,比“十五”末增长84%和70%。5年新增就业587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达到66.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了城乡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
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 记者:江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战略举措是什么?
罗志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条主线、实施六大战略。一个主题,就是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为主题;一条主线,就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六大战略,就是根据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发展阶段新变化,对原有重大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拓展,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们从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生态建设、城乡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社会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江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三项指标:一是经济增长指标,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二是民生指标,居民收入实现7年倍增;三是创新指标,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基本导向是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坚持“两个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
记者:请问江苏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什么? 罗志军: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央殷切期望江苏坚持“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肩负起率先发展的重任。“十二五”时期,江苏要率先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必须要有更广的视野、更宽的思路,确立更高的参照系和目标追求。目前江苏人均GDP已超过7700美元,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十二五”期间有望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我们要认清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历史方位,明确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目标定位,抢占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坚定不移地朝着“两个率先”目标迈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江苏在开局之年明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主要基于哪些考虑?如何实施这一战略?
罗志军:目前江苏正在进行“由低到高”、“由大到强”的第三次转型,其核心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从江苏自身条件看,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科教优势也是最可依赖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把创新驱动确立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完善“一个机制”,就是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优化“两个布局”,就是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各类创新资源配置布局;增强“三个能力”,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组织实施“十大人才工程”,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