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城大道的猎德涌风景如画。记者邱伟荣 摄 |
苏泽群称广州治水在五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治水效果达到既定目标
为实现城市环境面貌到“2010年一大变”,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治水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打了一场攻坚战。如今两年时间已过,广州交上了一份怎么样的答卷呢?昨日下午,在广州市召开的水环境治理总结表彰暨下一阶段工作动员大会上,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全面总结了2008年至2010年的广州治水工作。他表示,广州治水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治水效果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广州治水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记者刘幸、杨明
成效1
西江引水惠及600万市民
苏泽群说,广州治水取得显著成效,首先是治水后广州城市供水安全和饮用水质有了切实保障。广州供水水源原来主要来自珠江西航道和东江,2006年增加顺德水道日取水100万吨的北江水源,市区仍有荔湾、越秀、白云三区及天河部分区域600万人饮用源自西航道水源的自来水。西江引水工程完成后,从去年9月29日开始,市区江村、石门、西村三厂置换使用西江水源,标志着广州市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市民实现了从喝“放心水”到“优质水”的飞跃,提前两年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全面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亦实现了广州市同时拥有东、西、北三江水源的水资源战略目标,对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和广州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成效2
121条河涌水生态逐步恢复
苏泽群透露,广州经过此轮治水,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市域河涌水质持续好转。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市政污水管网从1813公里提高到2907公里,全市污水处理厂从18座增加到56座,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28.6万吨/日提升到465.18万吨/日,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75.09%提升到85%,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90%。污水处理质量按国颁新标准完成了从一级B到一级A的升级。猎德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64万吨/日增至120万吨/日并进行了加盖,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与2008年相比仅中心城区减少污水直排漏排进珠江100万吨/日,有效改变了城区几乎有涌水必臭的状况。据环保部门水质监测,经过综合整治的121条河涌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逐步恢复。其中黑臭最严重的石井河干流几近绝迹的鱼、龟等水生动物也开始回游繁衍。
成效3
“水浸街”显著改善
苏泽群说,过去凡雨必浸的岗顶、临江大道等200多个地段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去年5月份以来,我市接连遭受特大暴雨侵袭,“水浸街”改造工程经受了暴雨考验,积水损民事件明显减少;去年9月3日至4日,广州第三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全城多个区域降雨超过300毫米,由于排涝能力增强,全市道路积水迅速排干。同时,经过对河涌堤岸的综合整治,城区河涌防洪排涝能力全部达到20年至50年一遇的国家标准。
成效4
农村水污染有效改善
苏泽群介绍,白云、花都、番禺、南沙、萝岗五区和从化、增城两市覆盖户籍人口66万的246条村采用了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等因地制宜的污水处理手段,实现生活污水达标处理与排放。
因污水横流带来的蚊多臭气浓的农村卫生状况得到改善,被村民称作农村人居环境的又一次“翻身”。
成效5
恢复水乡景观
治水出成效,百姓最受益。苏泽群说,经过此轮治水,河涌综合整治新增城市水域面积277.79万平方米,新增河涌边绿地586.56万平方米,水边绿道323.4公里,增加和恢复了多处岭南水乡景观。
此轮治水完成后,越秀区东濠涌、新河浦涌,海珠区黄埔涌、石榴岗涌、赤岗涌,荔湾区大沙河、荔枝湾涌、大冲口涌、五眼桥涌、秀水涌,天河区猎德涌和车陂涌,黄埔区乌涌,萝岗区南岗河,南沙区蕉门河和番禺区的多条河涌逐步改造成市民游览、垂钓的水景园区。新建的白云湖、海珠湖、长虹湖逐步完善为新的城市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