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 (记者常红 贾玥 曹华 杨文彦)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近期结束的一些地方两会上,“淡化GDP考核”、“保障房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增加居民收入”、“控制物价抑制通胀”、“完善社保”等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透露各界对民生问题的共同关注。
多地淡化GDP增幅指标 专家认为“降速发展”是战略抉择 2011年,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往往是各地拉项目、比增长的黄金年。但在今年地方两会上,一些省区市纷纷调低了GDP增长预期,转而将重点转移到经济转型以及民生保障上。
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低1个百分点;江苏将“十二五”GDP增速锁定在10%左右,比“十一五”期间下降3.5个百分点;广东、上海也设定在8%左右; “十一五”时期,广西年均增长13.7%,“十二五”规划中,降为年增10%……
有评论分析,各级政府正在转变执政理念,过去是把GDP发展定为主要目标,现在则将民生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从而有利于解决居民收入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不平衡。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告诉记者,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当前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创新步伐更为迫切。从长三角普遍下调GDP增幅预期来看,这一地区定位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意味着面临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经济转型的压力,“降速发展”其实是战略抉择。
但同时还应看到,包括广西、重庆、黑龙江、安徽、陕西、山西等多地区在内,都预计“十二五”期间GDP翻一番。其中,一些省份甚至还提出人均GDP也要实现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各地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一,制定不同的GDP增速目标可以理解。”倪鹏飞强调,对于一些认为GDP“无关紧要”的论点,其实是忽视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基础性指标的重要地位,“GDP不增加,全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都无法提升,改善国民生活也就无从谈起”。
保障房建设“快马加鞭” 能否发力取决财政 “给力” 2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代表国务院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2011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今年全国共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比去年增加70%多,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以上。
纵观地方两会上各地列出的保障房建设时间表,“快马加鞭”“立军令状”成为显要特征。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新建、收购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并为10万户家庭发放租金补贴;各类保障房将占到所有住房的60%,其中公租房占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
上海计划在5年内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100万(套)户。天津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40万套、2635万平方米,比“十一五”增加20%。南京要建650万平方米保障房,50万平方米公租房。成都将建400万平方米保障房, 204万平方米公租房……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告诉记者,今年全国要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力度超过业内预期,将有利于缓解住房供求矛盾,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住房市场的不合理结构,使房地产回归到理性发展轨道。
“幸福”成执政导向 要“人民说了算”不能“被幸福” 地方两会上,“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共识。
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湖南提出“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各地代表委员们更是展开了对“什么是幸福”、如何共建幸福的大讨论,希望“众手浇开幸福花”。
关于幸福,每人有不同理解。收入高不高,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住得宽不宽敞,出行是否便捷,都涉及到幸福。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幸福指数”建议,把抽象的“幸福”分解量化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指标,“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菜价、房价、教育等具体的民生问题”。许多关于幸福的研究也表明,在影响个人幸福的最重要变量中,前三项分别是就业、婚姻和教育。
但也有很多代表、委员、市民提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安宁的治安、优美的环境,富足的生活,还包括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行使。
对此,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政治学专家俞可平表示,“政府除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还要满足民众自由、平等、参与等政治需求。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人们才会有充分的生活幸福感。”
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两个比重” 实现“两个同步”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但财富分配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成果没有实现均衡共享的问题日显突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同样成为各地两会的热点话题。
地方两会上,重庆市率先考核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修改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湖南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陕西省也提出,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并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控制物价”“抑制通胀” 千方百计降低物价对民众生活影响 “十二五”开局之年,抑制通胀、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被看作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两会上,抑制通胀,保持百姓生活不受物价太多影响也成为热点议题。
内蒙古两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说,去年年底,呼市物价上涨较快,尤其是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增加了群众的生活成本。呼市要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抓好蔬菜基地建设,保证首府蔬菜供应。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说,“我从当大连副市长时就分管物价,现在还是管物价。养成了个习惯,每天都看物价。”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在谈及房价问题时表示,“我们虽然提倡年轻人购房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希望年轻人像"蚁族"一样生存,过着"蜗居"生活,政府有责任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发展的成果应该惠及新就业的年轻人。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抑制通胀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保障,是国家基本的民生保障制度。13亿多的人口,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地方两会,各地省市都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社会保障目标。陕西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分别提高80元;重庆提出降低民营企业社会保险缴费门槛,合理确定高收入群体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四川承诺60周岁以上的农村低保对象免费纳入新农保等等。重庆、北京、新疆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十二五”时期,我国扩大社保覆盖面的重点是非公有制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农民。其中,新农保将力争在“十二五”期内实现制度的全覆盖。
关于社保,地方两会上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应将更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国企“红利”用于解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上,从而惠及民众,让全民共享社会福利。
(责任编辑:UN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