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联:活用外储输血企业“走出去”
许可新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
按照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计算,2010年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8.86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如何用好占到经济总量近一半的外汇储备,使其在中国日益兴盛的对外投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牵动中国经济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全国工商联拟向今天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递交《关于用好外汇储备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建议》团体提案。
建议外储放贷“走出去”企业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就会进入净对外投资由负转正的阶段。
提案指出,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4500美元左右,正处于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阶段。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非金融类),2002~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52%。
事实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就曾指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外汇储备运用与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
“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动用外汇,而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外汇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外汇头寸严重不足,企业对外投资一般只能从银行贷到人民币,再用人民币去购汇,企业对外投资面临汇率风险。”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副主任李飞说。
为此,工商联在其提案中建议,国家可以拿出部分外汇储备存在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并由这些银行直接用外汇向有意对外投资的企业放贷。
如何确保国有的外汇储备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呆坏账?工商联的建议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与银行签订专项外汇存款协议,银行做出回报率不低于美国联邦政府同期国债票面利率的承诺,在此基础上,由银行直接对企业投资进行评估,并贷外汇给企业用于对外投资。
工商联称,如此一来,银行和企业都避开了汇率变化的风险,央行的外汇储备也能得到收益保证,同时也支持了企业的对外投资,实现“三赢”。
对于这一系列建议,业内怎么看?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秘书长和振伟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目前已经允许人民币对外直投,企业无需再到外汇管理局去申请对外投资的外汇额度,虽然在实际运作中可能还需要在当地金融系统换成外汇,但总体而言,从银行贷取外汇对于企业来说并非最迫切的事情。
外汇储备非主权基金
工商联提出的另一建议则是用外汇储备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
“建议拿出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专门支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合作业务。”工商联在提案中说。
为了避免这种方式设立的基金存在“主权财富基金”的敏感色彩,工商联认为,可借鉴中非发展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基金等股权基金模式,以商业银行或大型企业发起,并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并适度向有条件对外投资的中小企业倾斜,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然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设想。
“外汇储备的属性就是国家持有,不管引入什么投资者,都无法改变其‘国有控股’的本质,到海外去投资,依然具有敏感性。”张晓晶认为,中国需要在外汇制度上创新,“藏外汇于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